從「食」開始認同土地-良食糧方系列講座活動後記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其農/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良食糧方系列講座來到了第四場,我們邀請了三位在都市裡發展食農教育課程的夥伴,來分享他們是如何把農業拉到都市,透過何種跨界結合,把原本與農業疏離的都市人,重新帶回土地,建構都市可食綠意。文山社大鄭校長以社區大學氣候變遷調適課程談起,帶著學員進入學校、結合社區,養成田間管理師,為都市的農業綠地做妥善的管理;都農網楊老師則帶來都農網開放資訊,公眾參與的經驗,從政策遊說到政策實踐,過程是如何讓農業生產地跨到都市中;農食餵了你的又甄,帶來多元的食農教育經驗,不設限,讓他們有更多嘗試與創新。三位分享人告訴我們食農教育不只是農業體驗、農業知識學習、農藝傳承,它可以是面對環境變遷下未來能力的養成,可以是都市風貌的創新思考,更是我們認同家鄉、找到歸屬土地的方式。

「是誰用教育把農業拉到都市裡?─都會食農教育分享會」講座後記

「為什麼在台北(都市)的居民就被指定為消費者的角色?只能從餐桌改變世界?為什麼我們不能深入土壤,親身感受農耕的辛勞、痛苦、收穫與喜悅?」都市農耕網共同發起人楊志彬老師問道。

其實在都會區,我們不只是可以實際從事農耕,也能展現不同模式的食農教育,改變我們與食物以及土地的關係,這也是我們應該擁有的生活模式!良食糧方第四場講座,邀請到三位不同背景的講者,分享在都市遍地開花並開始彼此串聯的食農故事。

 

我的鄉愁食物是珍珠鮮奶茶

    這句話從文山社大校長同時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的秀娟口中說出,令台下的聽眾不禁倒抽了一口氣。

    我們今天談食農教育,但為什麼惡名昭彰、含有眾多添加物與香精調味的手搖杯會是與談人的「鄉愁」呢?其實秀娟內心有著許多矛盾,但也因此讓她更堅定地期許「下一代的鄉愁食物,應該要是自己耕種、烹調的好食物」。在這個與食物日益疏離、甚至關係斷裂的時代,除了反思習以為常的慣習,我們其實也能以集體行動,實踐並改變從今以後的生活。

從因應氣候變遷出發的社區大學

    根據研究調查,若維持現在的排水系統,十七年後,台北都會區的淹水問題將極為嚴重,面對氣候變遷將造成的環境及進而衍生的糧食危機,文山社區大學以食農教育、社區營造與可食地景,營造氣候調適的在地解方。社大以農藝系列課程來培養實作人才,並在課程中導入生活藝能、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社團關係各個核心觀點。

    在學員們自耕實作的過程中,常常反映「啊!菜怎麼這麼便宜?」,因為疊合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部分角色,學員們能理解生產者在農地會面臨的實際問題與挑戰,也能更珍惜這樣耕耘後的產出。大家透過一起種、相互交換,更體現在市場經濟的規模效益外的「規模生態」,打造出公有的友善耕種環境。另外,社大也連結本身的課程與鄰里組織,如秀娟分享文山社大在國小(武功國小)、國中(木柵國中、景美國中)與社區閒置空間(順興里司法新村)等處的食農教育深耕經驗,讓我們看到地方集結起來的民眾力量。

 

另一種都市生活可能─「如果.城市.種菜」

    若對台北有遠程的都市規劃想像,這個願景有沒有可能是短距離的、小尺度的生態系統?

    志彬分享都市農耕網如何跨域組織與連結,並提出具體政策訴求,期待透過都市園圃扮演槓桿的支點,支撐並翻轉對都市的想像,促成城鎮運動的轉型。以種菜這個行為來說,種菜不只是種菜,種菜作為一個媒介,連結起人與人、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從個人主義式的「自己種菜,自己吃」,到社群共享的「自己種菜,大家吃」,「大家種菜,一起吃」也可能未來都會的生活方式。

 

為了你的食農教育─食物說書人

    青年團隊「農食餵了你」的又甄說這個名字很有意思的食農教育團隊(請用台語唸)是由來自昆蟲、農化、新聞、社會等不同系所背景的成員組成,共同的願景是期待能將食物背後的故事與脈絡說清楚,並以各種活動和課程設計,轉換大家看待食物的視角。

    就像引導孩子以農夫的角度來看自己的校園,跳脫刻板的框架,又甄發現可愛的小朋友在「額額~」的過程中(可能看見人面蜘蛛或是青帶鳳蝶),不只了解到其實這些生物並沒有這麼可怕,發現原來有這麼豐富的共生關係與各式各樣的生物,更能體會環境如何與他們的生活緊密相關。

    在做食農教育的夥伴們往往不斷自我質詢與反思:食農教育怎麼來?又該往哪裡去?

    又甄認為食物是很政治的、地理的、社會的、人文的,不只是孩童能從食農教育中獲益,農食餵了你更期許能抽絲剝繭,將食物背後的結構讓更多人了解。

    並且,食物與認同也是息息相關,包含自我認同、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如前陣子新聞報導英國知名食評家鮑爾斯(Tom Parker Bowles)曾評論「台灣是地表最佳美食勝地」,但這並不是一篇美食文,鮑爾斯以豐富的殖民歷史脈絡來解釋台灣精彩的飲食文化,因而反映出獨一無二的食物內涵(原文摘要:「各種影響、侵略者、對主權的衝突想法,也許攪混了國家認同的那池春水,但卻創造了令人激動的美食文化」)。當義大利人為地中海美食驕傲、法國人自恃高貴優雅,想到台灣,我們又會對什麼食物感到認同呢?食農教育應該不只是教育,也是重新釐清政經關係、重塑認同的途徑。

-----------------------------------------------------------------------

更多資訊:
【如果.城市.種菜】
https://www.google.com/maps/d/u/1/viewer?mid=zQstqvxahOng.kt7Q-VW6EXPI&hl=en_US&authuser=1

How Taiwan Became The Hottest Food Destination On Earth(15 September 2015By Tom Parker Bowles)
https://www.esquire.co.uk/food-drink/article/8841/taiwan-food-guide/

 

【還想了解良食糧方系列講座與10/17(六)園遊會活動嗎?點我就對了】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