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改變,我們更應改變——參與COP21後記

您在這裡

作者
沈寶莉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前幾天霸王級寒流襲台,不少都市人沉醉在「雪」和「霰」的好奇裡,可是在醫院待命的醫護人員、農民、漁民卻是欲哭無淚。因為寒害也同時造成幾十條人命和幾億元的農漁損毀。台灣面對颱風非常有經驗,但對寒害的威脅卻認知不足,致使政府和人民無法及時作出適當的調整或保護。而這正好扣回上個月我們到巴黎報告的重要議題——氣候變遷下人民可以做些什麼?特別是女性的力量又是什麼?
 
主婦的力量不容忽視
全世界人口不分區域、族群、性別,都會遭受氣候變遷的影響,然而,在各國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女性觀點往往常被忽略。經NGO和不少婦女團體爭取後,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終於從2012年的COP18起加入了「性別日」,希望讓性別議題能透過週邊會議等活動,讓更多人意識到性別和氣候變遷的關係。2015年,我們受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下稱婦權基金會)邀請,在COP21的「性別日」的週邊會議之〈挑戰刻板印象:女性運用資通訊科技於氣候變遷議題的創新參與〉研討會中,分享基金會近30年來在對抗氣候變遷的各種行動,希望讓國際看見台灣社區婦女的力量。
 
12月8日「性別日」當天,會場內外充滿了各式講座、展覽、討論和遊行活動。而由婦權基金會主辦的小型研討會,除了分享台灣社區女性與原住民女性的經驗外,其他講者還包括來自義大利的醫學生、中亞北非的女性運動組織者、瑞典籍極地原住民薩米族(Sami)族人,以及用藝術再現女性和原住民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女性藝術家。這場跨國跨界的分享活動,由環保署長開場致詞,現場50個座位坐無虛席,甚至還有法國中學女學生群坐地板上聆聽。
 
圖1:本會執行長賴曉芬正向聽眾報告本會推行綠食育運動的策略和成果
 
我們的報告主要分兩個部份。首先是分享從2014年至2015年,基金會推動「打造綠色飲食圈」的倡議行動。我們發現颱風襲台前後民眾在不同的通路慌張搶菜的情況變得頻繁,這讓我們開始去思考,在極端氣候頻繁的威脅下,如何讓更多社區民眾以綠色飲食、都市農耕的視角,在生活週遭找尋好食物的來源、學習和支持綠色飲食的行動?故此,我們希望利用免費且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編輯的「開放街圖」(Open Street Map)相關系統,邀請志工們將身邊的綠食育資訊共同登錄到線上系統,嘗試以集體的分析繪製在城市中的綠色飲食生活圈地圖。
 
另一個分享則是媽媽們如何從自家的廚房、飲食與用電來理解氣候、環境與減碳議題。我們以綠色飲食永續循環為主軸,分享29年來台灣在地媽媽實踐低碳飲食、推動合作運動的歷程。特別是近幾年的社區社群自煮運動、田園城市與惜食倡議,以及剛起步的公民發電綠能合作社,這些都是城市女性自我強化韌性,提出解決方案的各種嘗試。
 
女性站在環境最前線
雖然我們無法進入正式談判區域作近距離的觀察和學習,但我們仍在週邊會議的場外場內奮力了解國際上氣候變遷和性別議題間的關係。例如我們參加了一場由Women's Earth and Climate Action Network (WECAN International) 主辦的大型論壇〈For Earth & Future Generations: Women Leading Solutions on the Frontlines of Climate Change, Paris〉(給地球和未來的世代:女性站在氣候變遷最前線來領導解決方法)。整場時間長達5個半小時,共19位不同國籍、組織、身份的女性代表輪流上台分享。
圖2:WECAN 主辦的大型論壇邀請了世界各地共19位講者出席,活動後參加者與講者共同合照
 
多位原住民女性領袖沉痛地分享原住民的土地從殖民者掠奪、石油工業四處挖掘到急劇的氣候變化,他們族人們的生活環境已越來越惡劣,所以只能在飽受生命威脅的情況下不斷奮力抗爭。而且她們對談判桌上的男性領導人漠視原住民傳統和女性生活智慧感到憤怒,她們呼籲掌權者應首肯女性和土地連結的重要,認真面對女性因餵養下一代所感受的真實威脅與應對智慧。
 
因地而異、從下而上的減緩行動方案
除此之外,論壇還邀請了各國的女性組織者分享在氣候變遷下,因地而異的調適與減緩行動方案,有些更可作為我們參考運用。例如Women in Europe for a Common Future(WECF)在喬治亞共和國的專案,就是希望透過協助鄉村女性使用綠色能源來改善婦女的生活和經濟情況。WECF邀請當地工匠教授婦女如何自行組裝簡單太陽能熱水器、曬果乾架、利用竹子搭建簡易的沼氣發電設施。這不僅深度培力女性,更有效減少當地居民砍伐不當森林資源,從而減少大量碳排放。同時,改用太陽能和沼氣為主要能源後,婦女烹煮時也不用燃燒劣質木材而更為健康,熱水器的部份更可提升當地的衛生水平。最後,婦女也可透過曬果乾來增加經濟收入,除改善兩性經濟不平等,更能發展永續經濟模式。
圖3:WECF負責喬治亞共和國專案的負責人,於COP21會場內為我們解說其計劃內容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來自澳洲的「1 Million Women」倡議行動,在現場聽到時即起雞皮疙瘩,以為是澳洲版的主婦聯盟!創辦人Natalie Isaacs原本是化妝品公司高層,在跟朋友聊天的過程發現富裕國家裡一部份的碳排放和居民的生活習慣性息息相關,於是萌生改變都會人生活型態、消費來進行減碳運動。她特別提到家戶裡無論食物、水、電的消費近 8 成都由女性掌握,所以若透過女性培力帶動家庭改變過度消費的態度與生活方式必定對減少碳排放非常有效。所以,她們透過「省錢計畫」及「低碳生活挑戰」計劃,以故事分享和簡易的線上記錄系統,希望號召百萬婦女參與,以達成減少百萬噸碳排放的目標。
 
「要系統改變,不要氣候改變」
〈巴黎協議〉在COP21的最後一天終於出爐,大部份的焦點都放在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預期貢獻」(INDC)指標是否能真確做到,終結化石燃料的時代是否能順利開始等。但其實〈巴黎協議〉對性別議題來說也有了小而重要的回應,性別、原民、婦女培力的文字終於被列在正式協議的前言部份。雖然協議的內容尚未包括針對性別的部份,但前言部份也提出除了國家要努力減排外,也鼓勵各地區、非政府體系的組織積極參與,共同為減少地球增溫2度C而努力。
 
這次我們在會場內外都不斷聽到大量公民團體疾呼:「我們要系統改變,不是氣候改變」,讓我們明白且確認日後的行動便不只是減碳,而是涵蓋能源、防災、住居地韌性、極端氣候調適等「系統變遷」。系統變遷雖需涵蓋全國,但更須在社區層級回應社區真實的需要。故此,女性養家育兒、緊貼環境生活與親近自然的事實更應被正視,同時應看見女性在社區具彈性的減排貢獻的意義。甚至應考慮將女性的貢獻納入未來政府在制定台灣「國家自主預期貢獻」(INDC)相關指標之中,以符合氣候正義和國際趨勢。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