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傳統能源 談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願景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2016年看見綠能系列講座中,5月份邀請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高茹萍理事長,主講「能源民主─台灣電力新選擇」,該聯盟長期投入能源轉型領域,期待促成改革法令規章、拓展教育與資訊推廣,形成全民選用再生能源的共識。

台灣是民主國家,卻不是能源民主國家,人民對於用電來源沒有選擇權,無法拒絕造成汙染的核電、煤電。講座開場,講者先詢問:大家同意再降電價嗎?多數人表示不同意,再闡述傳統能源帶來的汙染;為供應產業、民生、交通用電等需求,極力發展火力發電及核電,但兩者都帶來附加的致命傷害,也影響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的加劇。

燃煤的火力發電帶來空氣汙染,中國長年籠罩在霾害中,近年由記者柴靜揭露空污真相,台灣中南部空污也每況愈下,林杰樑醫師團隊更指出:攀高的空汙濃度將產生更多洗腎人口;核能發電帶來核爆風險及無解的核廢料問題,福島核災過後五年,盛裝輻射土壤的黑袋仍擱置在現場,持續排出的輻射廢水,汙染海洋及食物鏈,種種情況下,我們還得外加承受台電經常發出的缺電威脅。

請試著想像:一個沒有油污外洩、煤炭污染與核廢料的世界,人人都能使用乾淨且安全能源的世界。台灣有豐富的資源及條件,發展風力、太陽光電洋流、發電,近年也出現以稻草為材料的生質能產業潛力。發展再生能源,應掌握「分散式能源」概念,改變單一供電來源模式,發展在地且小型的多元能源,分擔供電任務。

再生能源常被批評不穩定,其實設計之初,應將其集中並交互運用,達到最大效率,如:於中午的尖峰用電時段,優先使用太陽光電供應,再以風力發電支援用電需求量較低的晚間時段。另外,若搭配智慧電網的普及,採用雙向電網,避免全台(或大範圍)大停電狀況;民間若蓬勃發展自力發電,亦可終結中電北送,小規模而多量的發電量,集中由核心儲存場儲存,並適時進行分配。

講者接著介紹許多再生能源與生活巧思結合的國外案例,如燃燒垃圾發電的LED燈、行道樹上的太陽光電板、柏林中央車站大面積的太陽光電板屋頂、荷蘭道路型壓力發電、Tesla再生能源充電車、千葉縣水庫太陽能板(台灣設計輸出),台灣則有太陽光電農場、內湖太陽光電狗場、澎能公司的澎湖風力發電系統(因電纜因故未連結至本島而停擺)。

講座尾聲,藉由播放公視影片「綠能城市 齊斯特市」,看見丹麥的成果。齊斯特市主要能源途徑為風力及焚燒垃圾的熱能,其設有三百多座風機,由公民與政府持股投資,發電成效斐然;而年燒5萬2千公噸所產生的熱能,在「源頭用的少、 回收做得好」前提下,達成循環經濟成效。

以前是褐色經濟時代,能源由核能及火力主導,現在走向綠色經濟,重視太陽能、風力、地熱等能源發展,可看再生能源已於2014年,首度成為德國發電主力。回應講座一開始的提問:同意降再低電價嗎?講者以日前環團反對降電價記者會之訴求作結,寧可較高價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反對繼續使用壓低價格卻附帶污染的電。與其降電價,不如將此降幅空間,轉化為發展再生能源的資本,而未來,不論再生能源的發展,以及電價調降幅的制定,都是相關連動,且須全盤統整、妥善策畫的。

 

─Q&A交流─

Q: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成本是否高出傳統能源太多。
A:國際能源署及相關新聞曾表示:太陽能成本低於石化能源,具有競爭力。目前技術及材料成本,已不若十年前昂貴,一般家戶太陽能板裝置成本可於數年內回收,而傳統能源的材料開採、環境汙染的外部成本,才是相對昂貴的!

Q:腳踏車發電有無普及發展的可能性?
A:就目前情勢評估,無法成為發電主力,僅能作為附帶設施或教學展示用。

Q:家中想裝太陽能板,但建築師評估20坪數需花費75萬(包含材料及裝設工資),所費不眥且恐無法供應家中一天的用電需求。
A:建議可裝(先確定建築非違建),最快七年後回收成本。成本金額可參考躉售費率,選擇適合自己的配套方式。電力供應的部分,可進一步加設儲電裝置,或考慮使用併聯網,讓白天、晚上都充足。

(現今許多冷氣其實都在吹房子、散房子的熱,效益不高、成本耗費大,裝設太陽能板能補足隔熱的缺陷。)

(台灣於2008年採用德國躉售電價機制,以用戶發電效益進行補助,不若中國重視補助硬體裝設,兩者發電的延續性有所差別。)

(台電供電量中,僅1%為綠電,民眾購買綠電,不等於使用再生能源。)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