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教育基地解說員培訓」第二彈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本會資深秘書

 

無止境的電力需求成長,才是未來可能缺限電的主因!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活的便利,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能源的使用,在第一堂課的時候,談到台灣目前有9成多的能源是仰賴進口與化石燃料,不僅易受到國際油價波動的影響,更會加速環境的破壞;而且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2012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平均每人的年用電量名列亞洲首位,在全球主要國家排名中也僅低於美國。

    到底在這之間發生了哪些問題,以往我們可以透過電費單,稍微了解一下自家用電的情況,但對於台灣整體的能源供需現況卻知道的很少,因此能源教育解說員培訓的第二堂課邀請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洪申翰副秘書長,從台灣的能源結構開始出發,談被忽略的需求面與節流的重要。

    講師先提出「能源轉型」的概念,傳統的發電方式以燃煤或核能為主,這些發電方式往往會對當地產生污染或傷害,當中有很多不民主的過程,因此轉型的含意就是對過去的檢討與反省。能源是有公共性的,不應只談成本或獲利。

台電總說若逐步走向非核(核四不運轉),未來幾年電力將會吃緊甚至限電,這是真的嗎?

用電系統可以分為供給面(用甚麼東西發電)與需求面(那裡用電),從台灣電力結構可看到電力供給以燃煤與核能發電為主,而需求面在住宅部門的電力消費佔總量約18%,工業53~55%。如果根據2010年官方能源政策規劃,未來十五年間,為了供應經濟成長所需,每年用電量成長3%,因此十年後時,用電量將增加38%,十五年後將增加50%,講師提到這樣的成長幅度至少需要再蓋六個核四才有可能達成,但以台灣的條件可以做到嗎?近年在環團的施壓下,經濟部雖然已調低到電力消費每年成長率2%,但若以這個速度,2015到2025年仍會成長22%。

現在剛輪替的新政府提出的政策,則是規劃綠能比例要在未來10年增加20%,即便如期發展,也只能剛好抵銷經濟部所預測十年後的增加電量,並無法讓我們有降低燃煤跟核能發電供給的空間。

講師引導學員們進一步思考現在用電的供給端與需求端之間的關連,無止境的電力需求成長,才是未來造成缺限電的主因!

從小接受的意識形態,「用電量的增加=現代化進步的象徵」是真的嗎?

當我們用電量增加時,的確我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也隨之增加,但台灣真實狀況卻是勞工跟普遍薪資並沒有隨之增加,可能反造成更多不公平或不平等的狀況出現,主要是因為產業型態的問題,在近年的趨勢可以發現這兩者之間有些微的脫鉤,雖然無法知道未來是否會持續脫鉤,但依照國外的經驗可以發現兩者其實不一定需要相關。

另外用電成長還有一個可能因素,近代我國人口成長已趨於平緩,主要在於居住型態的改變,戶數(小家庭)的增加,造成住宅部門用電卻不斷增加,現在常聽到的夏季尖峰用電,多在於住商夏季空調使用增加的原因,工業或產業多採三班制、用電量差異不大。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自產能源,而是超過九成都是仰賴進口能源,那我們憑甚麼可以如此的浪費使用這樣的電力。目前最快的方式還是以”用電需求零成長”為目標開始做起,不是用電零需求,而是檢討現在用電的習慣,讓整體總用電量的不要增加,未來步上軌道,或許可以再進一步推向用電負成長。

「我們的需求應該是要有上限!」但應該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用電零成長呢?

洪副秘書長提到如果要達成用電零成長,應該有下列幾項

1.    政府需要針對高耗能產業訂出一個積極明確的節能目標政策

依據工研院統計數字顯示,鋼鐵、水泥、汽車製造、電子業,大概都還有節能20~30%的空間,電子、石化、鋼鐵三大產業占全國整理用電量的三成,因此訂定產業用電的總量管制相對重要,這些產業使用掉國家大量的公共資源,因此相對也更應負擔對社會、環境的責任。

2.    根據2015年年底的INDC文件中,我國提出2016~2030年要抑制電力成長到1.1%,雖然從2%降低到1.1%沒有達到用電零成長,但行政院與環保署目前不願提供INDC的完整評估報告,因此民間社會無法得知使套用哪些情境,也難以監督。

3.    抑制尖峰用電的方式

如果我們可以把夏季的尖峰抑制下來,那麼是否就可讓發電效率不好的電廠提前除役或是污染性比較高的發電方式就可以減少,也可以不用為了因應尖峰用電而蓋更多的大型電廠。國際間採取的方式有像使用時間電價,尖峰用電的電費設定較高,藉以降低尖峰用電的使用量;採取訊息倡議的方式,將現在總電量在公共場域公布,讓民眾知道現在全國或區域整體使用的電量到多少了;其他還有像需量競價、用戶群服務商等方式

4.    拿出政策工具:能源稅(環境稅/碳稅)

針對能源商品的生產銷售者與使用者課稅,主要在減少能源用量,促進產業轉型,並可將稅收用於環境保護或修復。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使用者付費,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特別是溫室氣體),進一步針對不同能源商品,定出不同稅率。講師還將能源稅比喻為「廖添丁稅」,環境破壞與健康風險不應該是讓弱勢區域的民眾去承擔。

5.    電價合理化並取消對工業用電的補貼,每年台電針對工業用電補貼約1千5百億,但台電虧損也差不多是這樣的價錢,因此若能取消工業用電補貼剛好就可以抵銷這樣的狀況,也能有較多的空間可以發展能源轉型的部分。

 

講師也針對不同部門用電提出建議,工業用電不應再有補貼;商業電價不該再漲;住宅電價應拉大階梯級距,保障基本用電的價格,大幅提高奢侈或高用電戶的用電價格,像是台灣最高的級距費率是最低的三倍,像韓國則是11倍。

對普羅大眾來講,可能很難普遍用道德性或是環保理念,裡面還要搭配政策跟教育的倡導,若有相關政策的制定,對於整體而言還是比較有成效。

 

最後講師總結台灣能源轉型的策略路徑有三

1.    需求面:用電需求零成長、抑制尖峰負載

2.    供給面:全面發展「深思熟慮的綠能」、逐步減媒/擴大燃氣

3.    體制改革:外部成本內部化(能源稅)、取消不當補貼,電價合理化、地方政府加強能源管理、高耗能產業的轉型

 

 

關於能源教育基地相關資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