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也可以很有機

您在這裡

作者
徐沛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日前爆發的學童校園營養午餐含農藥事件,引發各界關注,包括教育部、衛生署、農委會等相關單位也馬上出面回應,承諾將會監督並改善。

然而,此次爆發事件僅僅不過是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隨著農業的工業化,使用大量農藥、化肥,早已是台灣農業的常態。特別是蔬菜,因成長期短,又易遭蟲害,更是農藥殘留的大宗。因此,不僅是在學的兒童,我們每一個人其實每天都有可能攝取到殘留的農藥。

校園營養午餐是否僅能是廉價、便宜、以及不營養的代名詞?其實以下幾個例子顯示,只要用心,營養午餐也可以很有機。


(馬爾摩市從營養午餐開始要求食材有機,引導供應商和農民改變生產方式。引用自《聯合報》

馬爾摩學童營養午餐 將百分百有機

身為各國紛來取經的「永續城市」,馬爾摩市由食物實踐「永續」的決心別具創意:要在二○二○年,達到公部門機構轄下所有辦公室、幼兒園、醫院,全面提供有機食物;二○一二年,先達成各級學校提供有機午餐的短期目標。

馬爾摩市環境部「有機午餐」計畫負責人海倫.尼爾森說,「一天三萬五千份的學校午餐,說的可是巨大的影響力。」期待透過使用有機食材以及重新設計午餐菜單,以大量採購引導供應商及農民的生產方式,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嚴格設下目標:以二○○二年為基準,要在二○二○年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百分之四十的目標。

「學校有機午餐」大作戰成績斐然。在二○○七年先導計畫結束時,作為實驗的該所小學已達成百分之九十七的食物都是有機,只待推廣到全市。在報告書中指出,雖然有機食物通常價格稍高,但要不增加預算的情況下達成目標,秘訣就在:降低肉類使用量,以當季水果與蔬菜代替。

尼爾森指出,二○○九年馬爾摩市所有學校的餐百分之四十三是有機;改變不是一蹴可幾,而是慢慢代換。例如,全市的學生都喝有機牛奶──牛奶是第一項全面有機的食物,接著是胡蘿蔔、包心菜和牛肉,有機菜單正不斷增加中。

 


(托兒所小朋友正吃著在地生產的健康食材。引用自《上下游》

溪州行動(1): 地產地消,食材自主!

「唉唷,怎麼早、午餐都是餅乾、沙其瑪、保久乳、香腸等,加工製品這麼多,青菜這麼少?」農村觀察作家吳音寧回憶去年3月接任彰化縣溪州鄉公所主任秘書時,花了半年的時間走訪鄉內公立托兒所營養午餐的內容,對於以加工製品為主的菜色,搖頭不已。

她接著說:「你知道嗎?那種餅乾,就是我們在夜市攤販看到的那種散裝品。還有我們到中央廚房,看到青菜都已泛黃,有的看上去還爛爛的。這些怎麼可以給我們的孩子吃呢?而且品質這麼差的食材竟然可以通過驗收!」

看到托兒所餐點的食材品質與監督竟如此不堪,又見到眼神真摯的孩子,每逢早、午餐與下午點心時間,就認真與認命地舀著碗裡對健康無益的加工食物,吳音寧心想,即使身處公部門的最基層,一定要改革當前營養午餐的陋習。

因此,當鄉公所與先前的食材供應商合約到期,吳音寧立即向新任鄉長黃盛祿爭取,將「地產地消」的觀念融入營養午餐,並於今年二月啟動「托兒所在地食材供應計畫」。

溪州鄉公所推動「托兒所在地食材供應計畫」,是國內第一個強調營養午餐使用在地食材的政府公部門。這些在地食材的來源,包括贏得溪州鄉冠軍米頭銜的「真珠米」、溪州鄉當地農民生產的蔬菜瓜果、當地業者製作的手工麵線與豆腐,以及校園橫跨彰化縣埤頭、溪州兩鄉的明道大學有機農場相關農畜產品等。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