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面面觀座談會後記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儒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

        校園營養午餐爆出農藥及禁藥殘留的食品安全問題與採購收賄弊案至今已逾二個月,在新聞一度喧騰擠佔媒體版面,官員信誓旦旦未來會加強食品安全稽查之後,校園午餐的問題真的被解決了嗎?還是我們只能被迫的等待下一次事件的爆發?

        為此,主婦聯盟、綠色陣線協會上下游新聞市集於2011年12月23日舉辦「孩子的未來,碗中的現在~校園午餐面面觀座談會」,邀請學者、教育部、農糧署,和教育、農業及家長等民間團體,一起針對「校園午餐運作制度」、「如何推動校園午餐在地化與無毒化」、「推廣食育、農事體驗及環境生態教育」和「探討如何透過地產地銷方式進一步支持原鄉經濟」等面向進行討論。

用吃改變世界

座談會一開始,由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簡短闡述台灣糧食自給率、能源消耗與在地農業之間的關係,說明校園午餐其實是一個很好透過「食育」、「在地經濟」及「環境生態」等面向去達成永續生活的方式。

        宜蘭友善耕作小農聯盟成員李寶蓮,則分享宜蘭縣學校營養午餐在地食材計畫的實施過程與經驗,從小小農夫市集、開心農場倒在地蔬食體驗日的飲食教育,談到實際上學校對於校園午餐的程序作業並未跟著教育改變,依然沒有想要改變午餐食材的來源,也沒有想讓社區農戶成為供應者。

政府、學校、教師及家長的權利與義務

緊接著行政院消保會的柯美琴消保官、農委會農糧署的蘇茂祥主秘、教育部體育司的傅瑋瑋科長與新北市農業局的劉淑芬科長,分別從消保會對食品抽樣程序及結果、農委會在地食材採購原則和呼籲、教育部對校園午餐的監督與不定期抽驗,以及新北市農業推廣計畫等面向進行報告與說明。

        上午最後的討論則是從地方政府、教師、家長的角色,邀請溪州鄉公所吳音寧主秘、全國家長團體聯盟謝國清理事長、全國教師工會聯合會吳忠泰秘書長及本會黃美釵委員進行分享。其中,本會提出「家長有責任、有權力關心並監督學校午餐」、「學校教育必續落實食育」、「校園午餐應以公辦公營為原則,每個學校應有專聘營養師」、「食材採購應重視生產履歷,以地產地銷為優先」及「廚房產生的中水、廢食用油及廚餘等後續處理需環保化」等五大主張。

校園中的飲食教育        

下午第一場次的議題則是聚焦於校園中的飲食教育,由新竹教育大學的張瑋琦老師從校園午餐不該全面免費,談到我們對於食物生產過程的無知以及與土地之間的斷裂,引出日本的<食育基本法>,建議將食農校育融入學校課程中,透過教育農場、共食共作、烹調教學及在地食材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性和建立豐裕社會的基礎。

接著便是新竹和興國小的吳柚校長及雲林桂林國小的簡三郎校長,分別就他們各自學校中推動的校園午餐行動進行分享。在和興國小中,每周提供2次有機午餐及豆漿、推動零廚餘策略、開發學校本位課程及開闢和興農場,並與學校周邊的早餐店策略結盟,讓小朋友與垃圾食品說再見;而桂林國小則是透過建構「有機桂林」的願景,利用有機菜園、果園、梅園、花茶區及有機生態教學區,結合學校提供的每周三次健康蔬食餐,並將理念融入教學,設計高中低年級適合的課程,讓學校成為實踐的場域。

在地生產與校園午餐供應

最後一個場次,則是探討在地生產食材供應校園午餐的經驗及所需要面對的挑戰。首先由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金惠雯秘書長分享自2008年起與七所國小合作的校園有機日計畫,希望以學校餐點為基礎,實踐在地消費,支持社區農業,灌輸當令當季食物的觀念;新北市永續農業推廣協會的梁素秋老師則是談及在供應國中小學自立午餐食材時所遇到的困難與無奈。例如:曾有某國小的營養師要求一次供應一百六十公斤的同一種菜(不能混合)、因為是周一無肉日所以只能周一供菜(其他日不收)及抱怨菜太老等等…。

結論與願景

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與會者提出以下的結論與願景,並希望未來針對每一項主題,都能有更深入討論。

  •    採購制度應該落實公開透明,包括財務公開與家長參與。
  •    要求校園午餐採取「公辦公營」,並設立符合食品安全衛生與環保標準之廚房設備與人員訓練。
  •    檢討當前校園午餐價格的合理性
  •    推動供應校園午餐的農產品生產朝向對環境友善的無毒化與有機化
  •    食材採購應符合安全性、可追溯性與來源透明,並盡可能落實地產地銷
  •    推動食育相關立法與食農教育之結合
  •    要求每校應專設營養師把關
  •    檢討免費「校園午餐」政策對其他教育資源的排擠
  •    鼓勵與協助在地農民組成組織,計畫生產供應校園午餐食材。

延伸閱讀

孩子,你的午餐營養嗎?碗中的未來系列報導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