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智慧綠生活-從省電到發電的達人養成術

您在這裡

作者
李姵璇(本會專員)

居家智慧綠生活-從省電到發電的達人養成術

 

      時間雖然已進入秋冬,但氣溫卻仍不時高的嚇人,也因此冷氣的使用開始不再只侷限於夏天,尤其當我們回頭看,在電力使用最多的夏季用電高峰中,更有 65% 是來自住商部門,因此,人人都應更珍惜和善用每 1 度電,一起實踐可持續的低碳生活。在去年由基金會舉辦的「生活就是發電廠」課程中,許多學員在實踐節能生活後,提出「下一步我還能做什麼」的疑問,我們認為:實踐低碳生活的進階方式,其中之一便是成為「自己發電自己用」的行動家。今年度秋季班與北投社大合作七堂課程【節能創能工作坊-北投能不「能」】,而重要的社大公民週,則由本會資深主任吳心萍以「居家智慧綠生活-從省電到發電的達人養成術」為主題與大家分享。

 

「哪些用電問題或行最讓你受不了?!」

  講座一開始主持人便先以四種用電的壞習慣讓大家選擇,由學員各自選擇一個最受不了、最讓人抓狂的行為,並分組交換意見再各組分享,討論過程中學員們各自分享家中發生的實際經驗,不少人紛紛將心中的怨氣一吐為快,首先由最多學員選擇的冷氣組優先分享:「每一個選項相信大家都很難接受,而且好多年前大家就開始在宣導冷氣開26度就好,開低於26度已經很誇張了,更無法接受開到18度!」,看著許多學員點頭如搗蒜,接著各組輪流發表意見:

  • 人離開還不關燈:對於沒有人在還開著燈,感到很礙眼
  • 開著電視電腦睡覺:沒有用還開著很浪費,而且有輻射
  • 捨不得換掉老舊家電:舊冷氣很耗電

 

  接著講師分成「空調篇」及「隔熱篇」與學員分享各式節能妙招:

空調篇 隔熱篇

每降低1度,一天電多耗6%

約60%熱能透過熱輻射方式經由「窗戶」進入室內
半小時以上再關,離開10多分鐘
掛上百葉窗、窗簾或隔熱紙
由於冷空氣下降的原理,所以可以搭配電風扇一起,提升冷氣的循環 貼在窗子外面,隔熱效果可以發揮到60%到70%
自動模式比微風更省電
有加種綠簾子的地方可降溫11℃
和室外差5-6度對身體的影響最小
頂樓隔熱的節能宅-太陽能板創電兼隔熱

 

主持人則問到:「假設你家是透天厝,你有意願裝置太陽能發電設備嗎?你的考量有哪些?」分別有不同的學員發表自己的意見:

「願意啊~如果能隔熱又可以發電自用,會想試試」

「可是聽說要搭配儲能比較好」

「為了環境跟地球,我願意」

「新聞有說一些蓋在農地上的板子,會讓這塊地以後都不能種田」

講師先在這裡賣個關子,讓我們先聽聽一個日本小漁村的故事,再來回應大家的問題。

談犧牲的體系-有「被犧牲的人」,就有「從別人的犧牲獲得利益的人」

  大家有聽過「水俁病」嗎?心萍接著問。在日本熊本縣水俁灣外圍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和天草諸島圍起來的內海,那裡海產豐富,是漁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漁場。水俁村是水俁灣東部的一個小鎮,有4萬多人居住,周圍的村莊還住著1萬多農民和漁民。1956年,水俁灣附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症最初出現在貓身上,被稱為「貓舞症」。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痺,甚至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隨後不久,此地也發現了患這種病症的人,輕者口齒不清、手足麻痺、感覺障礙、視覺喪失、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當時這種病由於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這就是在日後轟動世界的「水俁病」。直至1959年,熊本大學醫學部水俁研究班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當地「窒素株式會社」所排出的有機汞是成病來源,19321968年間有數百噸的汞被排入水俁灣。199710月,由官方所認定的受害者便高達12,615人,而當中有1,246人已死亡。

  有「被犧牲的人」,就有「從別人的犧牲獲得利益的人」,我們的便利生活,又是建立在誰的犧牲之上呢?除了付電費之外,我們其實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共同參與「能源轉型」!

 

讓市民成爲推動轉型的助力

  2017比利時的Kuurne市政府希望能透過民間夥伴的合作透過共用公有屋頂上的太陽能板讓更多市民可以一起來投資。透過和能源合作社Beauvent的合作現在合作社將開發500 kWp的專案而且市政府也可以省下每年5~1萬歐的費用現在市政府正積極推動集資計畫。

  德國的 Odenwald 把再生能源設的部分營用來經營「能源之家」能源之家前身是做啤酒廠現在則是行政中心裡面雇用了能源顧問、建築師、工匠、房地產借貸人、這些專家的工作負責回答市民們各種各樣與能源相關的問題也協助執行。讓市民參與,能夠給地方帶來更多經濟利益,市民和社區可以獲得20年的穩定收益投注在社區公共事務發展上。

 

  基金會也在2018年,要求雙北市政府承諾開放公有屋頂讓市民投入綠能發展。市府不僅可以贏得市民的參與、投入及支持。且地方的能源治理,本來就應和公民合作,讓民眾成為能源轉型的動力,我們不只是電力的消費者,還可以做電力的生產者。

多元型態公民電廠在台灣

  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時間長,陽光偏斜角度小,非常適合發展太陽能。在炎熱的夏季中午,會因使用冷氣而消耗大量電力,由太陽能產生的電力剛好有助於緩解尖峰用電負荷。台灣的公民電廠已經發展成多元的型態,有「理念共同體」、「地方社群為主體」的合作社或社區,在偏鄉部落則是有借重外部力量的「社區募資型,科技的發達更讓公民電廠可以在「線上募資平台動動手指即可參與。

  2016年,主婦聯盟基金會建造了2座太陽能公民電廠,我們透過集資平臺,在台南的民宅,及苗栗的農會屋頂上裝設了太陽能板,在擔仔一號及油桐三號分別購買了20片及10片太陽能板,接著又獲得了支持者捐贈的另外10片太陽能板,而這幾座電廠表現如何呢? 

 

  此外,我們還催生了台灣的第一個以生產綠能為主的「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而合作社和前述集資平臺的不同之處,在於集資平臺利用透明性、低門檻打開更多公眾參與的空間;而合作社的精神在於民主及參與,也因此專案及合作社的發展必須由社員共同決策。

  我們都是生活能源的主管,改變生活習慣,自主發電、節碳減排就是最好的創能!課程的最後,帶大家至北投社大秘境:頂樓太陽能電廠參觀,這可是在一般時間沒辦法進入的喔!

延伸閱讀:

  公民/社區電廠—大家都在問的3個問題

「 公民/社區電廠 」的3個好處

縣市政府 X 公民 = 無限可能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