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基礎課程/農村綠學苑培訓營-花蓮場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食農教育是近幾年農委會推動的重點政策,也是目前台灣飲食與農糧問題的因應方法之一,因此今年農村綠學苑培訓營安排一堂食農教育基礎課程,將最新的食農政策分享給農業推廣部門與相關夥伴,花蓮場次邀請到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農業推廣課張志維技佐擔任講師,張技佐先與現場農會夥伴互動,瞭解大家對食農教育的認識,再談食農教育的概念架構與學習內容。


<張志維技佐上台分享>

 


食農教育農業體驗/烹飪活動

「食農教育與農業體驗、烹飪活動有何不同?」張技佐請現場學員針對此問題回答,學員之間討論熱烈,紛紛舉手發言,有人認為要參與者有學習才是食農教育,有人則提出烹飪活動是一種學習料理方法。再進一步請大家分享自己參與或執行過的食農教育活動,有人提到四健會作業組、家政班協助學校等活動。張技佐認為食農教育與過往農會辦理的農業體驗/烹飪活動不同之處,就是食農教育重點在於「教育」,以教育為出發點,過往可能是為了規廣農產品、增加婦女職能等出發點,但食農教育為得是要讓參與者更瞭解食物與農業和人、社會、自然環境間的關係。


<學員上台分享食農教育活動經驗>


食農教育ABC是環環相扣

在瞭解食農教育重點為教育後,張技佐緊接者分享農委會所整理的食農教育ABC教育概念,分別是與自然連結的「農業生態與環境Agriculture」、維持身體機能的「個人健康與消費Body & Behavior」、向周遭互動而產生文化的「社會生活與文化Culture」,三者之間是一環扣一環,生產環境會影響食材安全,進而食用者的影響健康,各地區環境所生產的食物不一樣,因而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而社會變遷帶來的新消費型態,會影響農業產地端的生產方式。

食農教育內容不脫離ABC三大主軸概念架構。張技佐舉出運用ABC教育的內容案例,例如從「農業生態與環境Agriculture」方面出發,很多人會談到有機農業,但是慣行農業也需要被教導,讓參與者知道有機、友善、慣行有何不同,瞭解知識後,連結「個人健康與消費Body & Behavior」,讓消費者有能力去選擇,這才是食農教育要達到的目標。

「農業生態與環境Agriculture」也不只談生產,也會談到農夫的職業生涯,釐清社會大眾對農夫的印象,使其對於農夫有正確的認知,這同時也是「社會生活與文化Culture」的內容,更進一步也可以談到農業的社會責任,例如農藥非安全期採收、友善環境、糧食安全、糧食分配等議題。

「個人健康與消費Body & Behavior」其實是一般大眾比較關心的內容,從六大類食物、飲食指南,到蔬菜種類與烹調方式、飲食與疾病的關係等都是教育的內容,更深入還可以談到廚房、餐飲業的食品衛生與安全、食物與防疫、農業廢棄物或病體禽畜的處理等,從多個面向去激發大家思考飲食安全風險,這也食農教育想要達到的方向。


設計食農教育活動從在地出發

分享幾個教育內容案例後,張技佐分享如何設計活動,第一個步驟就是要選擇一個在地農產品作為主軸,因為認識在地農產與支持在地農業發展,是食農教育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第二步驟,設定推廣對象,不同對象要有不一樣的操作方式;第三個步驟就是食農教育的核心,針對農產品與對象設計適合的體驗學習活動;最後,在活動尾聲或結束後,要評估活動效果,可以使用問卷、口頭問答,瞭解對象是否有「學」到,「教育」是否要效果。

最後,張技佐也提到在今年(2019)年底將會辦理食農教育人員培訓,希望有興趣的伙伴多多參與,並分享農委或將每月15日訂為「食物日」的活動,以及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台讓大家可以參與及應用。

 

 

環教資訊類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