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士食魚教育 乾淨俐落來吃魚吧!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專員 王詩婷

全球人口倍增,是否未來將面臨沒有足夠漁產的窘境

根據數據統計,2015年全球人口來到73億人,並預估35年後全球人口將攀升至96億。

在面臨全球人口快速倍增的壓力,以及隨著發展進步人們追求更多可食用的海鮮種類之下,是否到了2050年時,地球將沒有足夠的糧食能提供給這個龐大的需求呢?

除此之外,徐承堉老師也講到,目前陸地上的糧食生產,不管是種植或是養殖,根本上都脫離不了淡水使用。所以如果我們能妥善利用地球上的70%的水域面積來生產糧食,將能大幅減少糧食缺乏的危機。

這時有學員提出疑問,「只能淡水養殖?怎麼常看到引用海水養殖?」老師解釋這是因為半鹹水養殖是台灣的主力,在全世界來說大多數都是淡水養殖,因此台灣的常態未必是全世界的常態。

 

地球有足夠的糧食能提供給這個龐大的需求嗎?  圖片來源:European Academies

 

看的到吃不到的空氣漁產

從聯合國官方數據顯示,全球水產貿易2016年量達3700萬噸,占總產量的18%,2017年增加到4000萬噸,占總產量的19%。由此可看出,全球的水產銷售比起外銷更重視地產地銷。

那麼台灣呢?老師在這時候提到,雖然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高達130%,但其中水產類卻僅到20%,原因在於台灣水產表面上雖每年約有110萬噸的產量,台灣的出口海鮮也高達67萬噸,但卻疏忽了台灣的出口海鮮約有9成所屬遠洋漁業,在國外捕撈後即在當地卸貨售。不僅跟台灣沿海資源沒有太大關係,國民也食用不到,雖一樣被漁業署列入統計,但卻是看的到吃不到的隱形漁產,是台灣必須面臨的問題。

 

課程中徐承堉老師講到挑選水產除了考慮食物階層外,還需考慮資源回復力。  圖片來源:王詩婷

 

我們可以做到甚麼呢?

台灣的人工養殖淡水魚產量僅6.5%,野生捕撈海水魚則占高達71.2%。從數據上來看,台灣大多食用在高階水產,低階的水生植物、甲殼類、軟體動物的食用比例是非常少,相較於國外,台灣的飲食結構金字塔更為顛倒,對於這樣的情況台灣是否能有所改善?

這時老師說到,我們可以先從台灣的常見魚種,午魚、紅沙魚、馬加魚、白鯧、赤鯮、鯇、嘉鱲、馬頭、春子、黑喉認識開始。

 

台灣什麼魚最好吃?  圖片來源:湧升海洋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一步一步的提升台灣人對環境的認識及關心、培養消費在地魚產品的習慣,同時支持在地農業維護糧食安全,既可以維護消費者的健康也能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當意識抬頭時,就能有效促進的漁業更完善的管理,以及協助海洋永續的利用。

 

食用有刺的魚技巧大公開

現在我們知道挑選水產除了考慮食物階層外,還需考慮資源回復力。但回過頭來看向餐桌,如何將食魚教育推廣進大家的生活中呢?老師說其實只要掌握到四個步驟,你也可以開心吃完一整隻魚。

1.洗 吃魚前先洗手, 可能會用到手

2.慢 好魚慢食, 吃有刺的魚第一是心態不能急

3.順 順著魚的結構吃魚, 讓你對刺的出現有正確的預期

4.小 一次不要大口咬,半口半口咬, 讓刺自己露出來

 

楊麗仙老師示範午魚的烹飪與擺盤方式。  圖片來源:王詩婷

 

徐承堉老師示範白帶魚的魚刺去除技巧。  圖片來源:王詩婷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