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屋頂進行式~【公民電廠工作坊活動紀錄】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擁擠的都市,往往找不到適合裝太陽能的屋頂嗎?

為了讓更多市民一起參與發電,9/22基金會在台灣圖書館舉行了「公有屋頂進行式」公民電廠工作坊。

活動開場時,本會執行長吳碧霜也提及:氣候變遷已經是刻不容緩,也需要每個人的投入。而社區就是在地面對氣候變遷的重要角色,因此,我們實踐了地產地消的公民電廠—「干豆好」。這次的工作坊,也是希望「干豆好」的模式,可以在全台各地被複製。

專題演講1:公民電廠是甚麼?/本會資深主任吳心萍主講

心萍先向大家介紹公民電廠的概念,公民電廠就是一群人一起集資發電,收益也留給在地,相對於大型投資由收益來做為決策的基礎,公民電廠更看重的是共好。也分享主婦聯盟近期推動的「干豆好」公民電廠,過往的公有屋頂皆由大系統商承包,雖然蓋得又快又多,卻無法民眾也成為能源轉型的一份子。

因此,基金會推動「干豆好」專案,以關渡國中為基地,以市民為主體,一半的「板權」由公民團體持有,以確保案場的公益回饋運作;一半的太陽能板則對市民公開募集,並特別讓關渡的居民優先獲得當廠長的資格。這樣的模式,可解決都會區私人屋頂不適合蓋電廠的問題,也讓市政府可以借助民眾的投入,一起推動在地的綠能發展。

 

專題演講2:社區發電的N種可能/台大風險社會暨政策研究中心許令儒研究員、黃慧慈博士後研究員主講

令儒先就體制面介紹公民電廠,分析自電業法修法以來台灣的公民電廠發展,也分析和國外的公民電廠相較下,台灣受限於經濟面、共識面、行政面等規範。並提出都會區解決屋頂不足的問題,可以先從開放市民參與公有屋頂解決。令儒同時分享許多國內已發展公民電廠的案例,可看到台灣社會已擺脫發電是政府或台電主導的舊思維,即使尚有許多待解的問題,但仍有不少先驅者已投入熱情,開展出一條公民發電的道路。

慧慈則介紹了國外的公民電廠案例,日本的社區利用公民電廠的收益,發行社區貨幣,創造社區內的循環經濟,也讓社區的收益最大化;不只如此,也讓公民電廠的收益扶持該地的「福祉中心」,用太陽能照拂社區的弱勢居民。另外也分享德國的福萊堡,透過公民參與生產社區需要的電和熱能。並且也積極和其他合作社串聯,讓公民的影響力更擴大。

 

下午的重頭戲,則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劉如意研究員帶領,大家開始模擬打造一座公民電廠的樣貌。如意請大家先找出希望透過公民電廠解決的問題,並且在地狹人稠的都市裡,能利用哪些公有地/公有屋頂作公民電廠!經過熱烈的討論,我們看到每個電廠,都加入很多在地的創意,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各組的巧思吧!

  • 「樂活」公民電廠:由一群永和市民發起,為解決目前人口老化的問題,希望利用仁愛公園、永和區的國中小等。經費來源可透過募款、捐款、政府補助、找募資能力強的團隊合作等方式達成,而發電的收益,則投入照顧老人、共餐、托嬰、共享空間活化等社區需求上。

  • 「好行」公民電廠:由另一組集合中和、永和的居民,想多利用的閒置空間多跟交通運輸有關,如地下道出入口、公車候車亭、環狀線軌道、中和民樂停車場等交通設施,作為市民一起發電的地點。因公寓多為老舊建築,因此希望能利用發電的收益,搭設電梯,讓老人家們可以平安的上下樓。

  • 「梘尾光與熱」(梘尾為景美古稱):多數由台北市民組成,地點則選在文山區活動中心、木柵國中等,希望幫助屋頂降溫、減緩漏水、協助分擔公共電費,並可活用屋頂空間。不僅規劃到當地招募市民加入,還預計找到有共識的系統商,邀請廠商一起入資,讓後續維運能更有保障。

  • 「汐止」公民電廠:則是由新北、桃園等來自各地的民眾一起組成。大家認為公寓大廈還是很重要,可以減少大樓漏水、幫助頂樓降溫,但仍要解決管委會無法貸款,還有要區分所有權人會議的問題。並提出電廠的收益,希望能用在社區生態教育活動、及關懷中心的運作上。

如意在活動尾聲,協助總結了今天的討論:很多市民對於公有屋頂,或是私宅公寓的利用,都已經有結合綠能的想像,我們也相信透過公有屋頂/地的分享,可以讓城市有更多地產地銷的能源。但公有屋頂仍有需要克服的問題,如學員就提出系統商施作私有民宅,可以向縣市政府申請設備補助,但任一團體使用公有屋頂建置公民電廠,卻尚無補助可申請,產生資源分配不均的狀況。

公民電廠正在百花齊放的路上,已有許多案例告訴我們,發綠電的好處不僅可以與大家共享,還可以幫助解決社區的許多需求。透過這次的工作坊,相信可以開啟大家參與甚至著手規劃公民電廠的想像。期待這條路越來越多人共同參與,一起把綠蓋在對的地方,用綠能為下一代打造永續的環境。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