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自煮在南方-台南用科技大學的校園自煮課1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陳婉娥

大學自煮在南方--種菜怡情森活樂 

10月16日是主婦聯盟南部辦公室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校園自主課程第一堂課。今天的課程不談「怎麼煮」,而是要來看「我們吃的東西怎麼來」。

為了這堂課,我們特別邀請長期在台南推動植物教育的洪秀燕老師進行分享,課程開始,秀燕老師先談我們的日常植物從哪裡來?怎麼種;例如我們吃的高山蔬菜,種植的地方就不會是在高雄的山上,所有的植物在出生時都會擁有適合生長地的基因,如果離開了它原本生長的區域,植物就會需要更多人工的配套。

(圖:同學體驗薄荷與魚腥草的味道)

秀燕老師以「植物人」來形容植物的生命,也有其生長的方式;特別是城市裡的植物因為人為的管理,在生長過程備受限制,為了能搶奪生長先機,在成長過程有更多對自然資源的搶奪。各種植物為了生存,會逐漸長成只屬於他們自己的特色。

以魚腥草、薄荷為例,請同學聞看看它們的味道。老師說明植物為了抗病、抗蟲,所以自然會有特殊的風味,這些風味後來被人類使用於食用,需求量變大,也促使商業介入了植物生長的模式。

自然裡沒有浪費的垃圾,植物如果再成長競賽中輸了,死亡了,植物就會成為自然循環的肥料來源。在人類的世界中,植物的生長則更依賴人為的給予;影響植物生長的環境因子光、溫度、風、水、土壤這五大元素,就更依賴人類的調控。

(圖:秀燕老師指導同學種蔬菜盆)

就如同人類以生俱來的味覺,蔬菜自有其風味;受制於商業市場的需求,蔬菜的季節感隨之模糊,但蔬菜總是在它們所屬的時節成長最美味,例如夏季上市的高麗菜總是不比冬季高麗菜美味,而如果我們仔細品嚐不同耕種方法成長的蔬菜,也能感受到風味的差異。

這一堂關於植物的課程,秀燕老師提供了更宏觀的植物知識給同學,我們試圖與同學一起摸索出在校園內實踐菜園的基礎條件。校內菜園有可能受限於場地、日照、溫度等外在條件限制與門檻,只要規劃得當,也會有機會成為校園內的一畝綠意與低碳食材的最好來源。

(圖:同學的佈置。接下來就要開始自煮課程嘍。)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