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食器時代--一次用品減量

您在這裡

作者
江宜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又到仲夏時節,隨著暑期開始,外出旅遊人潮湧現,台灣今年夏季氣溫預測超過攝氏35度的日子將高達40~50天。在這樣的炎炎夏日裡,許多人喜歡來杯冷飲,解解室外高溫帶來的乾渴噪熱,但六月份爆發的塑化劑風暴,引起全國譁然,也逼得消費者不得不好好思考「如何在充滿毒素的環境中自保」。即使只是購買一杯飲料,原來也有許多安全的關卡要檢視。

一杯飲料的美味代價

  除了未知的食品添加物風險外,紙杯與塑膠杯等一次用飲料杯也隱藏風險。消費者很少會注意攜帶式的一次用冷熱飲料杯材質安全:如紙杯內側的臘膜或PE膜是否有遇熱溶出問題;更鮮少有人能好好檢視容器底部的塑膠材質編號:如1、3、6號最好不要用來盛裝食物;2、4、5及7號則要避免裝熱飲;完全沒有編號的塑膠吸管更無法讓人判斷使用的安全性;這些一次用品在廢棄後,又會將毒素帶入環境,債留子孫。一杯飲料的美味代價隱藏在製造、使用到廢棄後的各個過程中,順著這條毒素累積鍊,影響的不只是人的健康,風險也蔓延到環境當中。

一次用飲料杯源頭減量成效待加強

  環保署於今年5月1日起實施「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與回收獎勵金」政策,連鎖便利店、速食店、咖啡店或茶飲店須配合提供「自備飲料杯」優惠,或協助民眾回收一次用飲料杯。環保署於6月15日公佈減量成果:根據業者回報,初步提高4.4%的民眾自行攜帶環保杯,以台灣每年總共使用約15億個免洗飲料杯計算,每日約可減少18萬個一次用飲料杯的使用量。
  本會於6月1日政策上路滿月時訪查北市公館商圈之連鎖飲料店(含便利商店、咖啡店、速食店與茶飲店),了解政策執行成效。訪查發現:政策實施後,業者提出的優惠折扣越多,消費者自備環保杯的意願也越高。依不同商家類型,民眾自備環保杯意願也有所不同,如購買冷熱咖啡的消費者為達保溫或保冷的目的,自備意願較高;連鎖茶飲店則表示政策實施後,自備環保杯消費的比例增加不明顯,習慣外帶一次用飲料杯的顧客仍佔大多數。整體而言,4.4%減量成效並不令人滿意,應有更多配套方案來提升消費者意願。

遊樂園也要環保

  環保署一次用品減量工作計畫下一波將針對全台24間主題樂園,了解遊客一次用品的使用情形。本會生活環保小組自五月起展開主題樂園訪查,訪查員發現園區內通常很容易買到飲料,但若想喝真正解渴的「水」,卻只能買瓶裝水,對於遊客的健康與荷包都是一種剝削。遊樂園也常推出卡通造型飲料杯,不僅價格偏高,五顏六色的塑膠杯品質也有待商確,園方應提醒民眾不可回填熱飲或酸性飲料等。除了飲料杯,餐點部分也常用到紙袋、紙碗、竹籤、塑膠餐具等,「食具的安全」都在追求方便快速下被忽略。其實園區管理單位可以用明確的規範,讓商家做好遊客飲食安全的把關,本會除了持續宣導,也建議環保署可擴大推廣層面,強制在各主題樂園實行一次用減量政策,加速民眾養成源頭減量的觀念。

安全訴求的新食器時代

  自備環保杯是個善待自己,友善環境的舉動,但若使用材質不良的杯子,就又成另一種長遠的傷害。為了使飲料杯減量政策更落實,環保署也已展開「環保杯規格標準」研商,針對材質、使用特性、包裝及檢驗流程等擬定標準。希望未來符合環保標章的「重複使用飲料杯」,是真正能安心使用的「環保杯」。

  在推動一次用飲料杯的歷程上,碰到了塑化劑風暴,雖說恰巧卻也不意外。這個事件帶給國人省思飲食安全的教訓,也期待它成為台灣飲食文化史的分水嶺,從此將我們帶往訴求安全的「新食器時代」。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6期會訊(2011.8.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