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點食尚】課程活動報導:餐桌上的食憶錄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家一點食尚】課程活動報導:餐桌上的食憶錄

 

「家庭樣貌的描繪,從了解實際與理想的差距開始」

家一點食尚的最後一場活動,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實習生亭芸與千喜,帶領大家以家庭的視角來看「共煮」與「共食」。

亭芸透過「我的家庭樣貌」桌遊,讓參與者釐清自己在家庭中看重的是什麼,也藉此去省思生活中不曾關注的面貌。從遊戲中可以發現多數人最在乎的是家庭成員間是否能給予慰藉與支持,然而一個關係融洽能適時照應的家庭是需要長時間經營的,其中「共煮」、「共食」是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家庭凝聚、增加認同感的方式之一,因此於接下來的課程中,將更進一步的看家庭與飲食的關聯。

(圖說:「我的家庭樣貌」範例圖。此為線上桌遊,讓大家透過此遊戲更進一步思考自身的家庭樣貌。)

(圖說:此為學員參與課程的遊戲結果。打勾項目為學員認為分類中最重要的元素。來源: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透過共煮共食,建構屬於我們的歸屬感與認同」

在談共煮共食之前,我們先從社會脈絡的觀點來討論「烹」與「食」本身具有什麼樣的意義。當大家在相同的地點與時間裡共同烹煮、共同進食,在過程中,分享食物是表達關心與情感連結最直接的方式,而透過這樣的互動就能促進彼此關係的凝聚,因此「烹」與「食」營造了共享的氛圍,也加深了社會的情感連結。

千喜透過自身的經驗分享泰雅族文化中共享共食的精神,在泰雅語中有一句話叫「qutux niqan」,其代表的不只是單純的一起吃飯,而是在共同相聚的時間裡分享歡樂、一同談論重要的事情,共食的對象也不僅限於有血緣關係的人,在這之中強調的是透過共同飲食形成一股凝聚感。

「餐桌乘載著家人間的溫度」

當我們看到一群人圍在大圓桌旁,桌上擺滿著家常菜共食的圖像,最先聯想到的是「啊!是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啊!」,不論電視上對家的意象或是過年節慶時一起吃團圓飯的描繪,同桌共食往往被視為一家人的象徵。

在西方飲食中,多以個人餐點為主,但中式飲食的合菜更強調的是大家共同分享菜餚的美味,且通常以圓桌為主強調團圓、美滿,每個人面對圓心而坐,更能將注意力放在彼此身上,在這樣的空間擺設與飲食文化下,餐桌在生活中扮演著促進情感流動的角色。

「『記憶』會遺忘,但能透過五感被招喚」

餐桌上與家人的交談、互動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而「食物」更是將我們連結在一起的媒介。每個家庭都有專屬的飲食習慣,也有特定熟悉的味道,此種「專屬」即是家庭記憶重要的一部分。不論身在何處?我們對於熟悉的味道,自然而然會產生情感連結,而家常菜總能夠觸發生活中的記憶,因此對每個人來說都具有獨特、不可取代的價值,這正是家常菜在我們心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在忙碌之中,如何勾勒理想家庭樣貌?」

在下半堂課程中,大家對於共煮共食可能會有一些疑問,像是「下班都已經很累了,怎麼還有時間思考共煮共食?」、「煮飯還要備料,哪來的時間?」。亭芸向大家分享《石頭湯》的故事,意在表達每一個人因為「付出」與「分享」,才能在最後燉出一鍋豐富營養的石頭湯,也從中獲得內心的滿足。

從此故事帶出家庭的經營也是需要付出與分享,若我們能轉換思考將「煮食」這件事視為「家庭活動」而非「家務」,透過分工一起採買、備料、烹煮,不僅能為自己的食品安全把關,也能增進煮食技巧,這便是「共煮」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為我們的生活家一點食尚!」

在活動最後,亭芸再次帶大家回顧整個活動,「家一點食尚」緊扣著三個面向,分別是家庭、共煮與食安,原先實體活動的設計,便是希望在三場活動中與大家一起烹調家常菜,透過我們熟悉的味道,喚起記憶,找回對飲食的重視,也希望透過共煮,提升大家烹煮的意願。當我們開始願意烹煮,在挑選食材的過程中,便會思考食物的安全性,提升與土地的連結。

最後,也鼓勵大家能將課程所學與體悟帶回家庭,若從飲食這個極為日常的行為開始,不再只關注食物的美味與美觀,而是食物的安全與健康,專注於飲食與生活,這正是我們希望大家一起追求的「食尚」!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