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干豆好公民電廠及關渡自然小旅行 (下)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小蝸

參觀干豆好公民電廠是10月30日當天的主菜,跟著台北市野鳥學會去認識關渡自然公園及人工濕地,是美好甜點。

一開始,台北市野鳥學會派來的導覽員就在關渡自然公園的正門內跟我們做一個概覽,我們抬頭就看到公園內都有設國太陽能板,我們都會心微笑。濕地,是潮間帶生物的家、鳥類的覓食區、也是我們生產食物的基地。這幾年,從沿海的泥灘地,到內陸的埤塘、魚塭和各式都會型濕地,全台濕地都遇到不同的狀況。占地55公頃的關渡自然公園,她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承受的 開發壓力,格外明顯……


   

原來早於1983年9月,台北市政府將關渡堤防以南至社子島頂端的基隆河口兩岸草澤區,公告為「北市關渡水鳥生態保育區」。現在位於關渡堤防南側的基隆河口的沼澤區就包括 : 草澤區:早期整個河口沼澤區主要植物為生長在泥灘地上的茳茳鹹草和蘆葦,也因此成為良好的鳥類棲地,但由於紅樹林侵入僅剩東半部為草澤區。樹澤區:由於地層下陷加上海水入侵鹽化,使得水筆仔在此落地生根,現今形成西半部30多公頃的紅樹林景觀。

「關渡自然保留區」成立於1986年6月27日,由台北市政府建設局管理;可是,1986年至1991年期間,關渡自然公園卻進入黑暗期。由於自然公園成立案併入關渡平原開發案遭到民眾反對,加上垃圾、廢土濫倒,輕航機、水上摩托車入侵等自然環境破壞,觀察到的鳥類種類由139種減為47種。經過台北市野鳥學會不斷的陳情遊說與催生活動加上例年水鳥季的舉辦推廣民眾對環境保育的認知,直到1996年台北市政府才成立「關渡自然公園」正式由官方界定保護區範圍以保護自然的濕地淨土並提供作為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的場所。2001年12月開始,台北市野鳥學會才被委托負責經營管理關渡自然公園。



園區主要由五大部份組成,分別是主要設施區、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永續經營區和發現心濕地。而當天最令我們興奮的是可以跟導覽員走進「心濕地」,它是位於永續經營區內,需要由解說員帶領才能進入,主要是介紹人工濕地淨化水質的過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它叫「人工濕地」──關渡自然公園園區中有兩條重要的溪流──舊貴子坑溪與水磨坑溪,這兩條河川代表的其實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整治方式。舊貴子坑溪在2002年開始進行清理,因為工廠排放的廢水、家庭的垃圾及油污等,造成溪中發出惡臭。所以,關渡這片人工濕地就是「水質處理型人工濕地」,總面積為7公頃,於2006年10月完工。關渡自然公園以水磨坑溪為新溼地水源的引水口,利用漲退潮將溪水引入人工溼地當中,經過緩衝池的沉澱、氧化塘增加含氧量、再透過表面流與地下流,進入工溼地水生植物的淨化階段,最後透過終沉池後再排回溪中。這種最新的淨化生態工法幾乎用不到大量機具與化學成分,可以說是最貼近自然的淨化方式。

廣義的「人工濕地」就是代表了人類活動留下來的足跡,包括種植農作的水田、曬鹽的鹽場灘地、養殖漁業的魚塭與蝦池、水源蓄集的水庫、高山溪流的攔沙壩、及各類的運河與溝渠都屬此類地形。

也許小孩聽不懂那些科學知識及也不太感興趣,可是走進公園,孩子就可以自己找樂子 : 眼睛去觀察動植物、昆蟲及飛鳥。有同行的朋友拾起種子給孩子觸摸、觀察,也有孩子在地上發現在慢步中的蝸牛和已經死去多時的蝸牛殼…… 當天我們也在園區內看到刻意圈養的水牛。管理處為了維護濕地環境與候鳥到來的棲息地煞費苦心,生長在濕地的水生植物,若沒有被動物、昆蟲所採食而控制數量,會因生長快速而漫入水域,長期下來會嚴重造成濕地逐漸「陸域化」。若使用了化學藥劑來除草,更會導致環境遭到破壞造成生態浩劫,若回歸單純人工施作會產生維護人力不足的問題,透過水牛放牧進行濕地中高低莖草的長期控制,並且應用水牛親水滾踏的特性進行溝渠的清疏,減少淤積阻流的問題,營造出鳥類更喜愛的棲地環境。

那天我們就看著一群飛回棲息處的飛鳥而慢慢結束當天的生態之旅。對於生於城市又長期在城市生活的我們來說,關渡自然公園及人工濕地也許只是我們放電或補充綠能量的休憩地方;可是,它卻是很多生物懶以維生的家。退一步想,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兼顧生態保育及永續發展的管理,人類沒法好好的體驗和萬物共生共存,我們失去多樣性的大自然,我們還真的可以只靠科技及藥物而存活下來嗎?

趁著天氣漸涼,帶您的家人和孩子,到附近的濕地走走看吧,認識一下在守護您的濕地,看看那裡有什麼讓您感動的景事物?


延伸閱讀 :
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劃──臺灣濕地地圖 
關渡的未來 
水水綠綠的無用之用 (上) 
水水綠綠的無用之用 (下)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