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食育小學堂】新竹課程活動報導:愛物惜食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全家食育小學堂】新竹課程活動報導:愛物惜食

食育小學堂的最後一堂課的主題是「愛物惜食」。透過繪本故事「怕浪費的奶奶」(真珠真理子創作/詹慕如翻譯),我們認識了一位愛物惜食的奶奶,從「範例吃光光」、「刷牙要省水」、「廢紙在利用」、「橘子皮泡澡」等方式環保過生活。

食物浪費對環境的衝擊:

每年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食品從來都沒有到消費端,,就被浪費掉了,數量有13億公噸。

除了金錢的損失外,還有消費者看不見的土地、水、能源、人力等資源被間接浪費。而廚餘的處理,需要運輸、分解到焚化燃燒與能源的消耗,增加了許多碳排放。在台灣, 除了餵豬和堆肥外,多數進入焚化爐,縮短焚化爐壽命。

另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8%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食物浪費造成的!若我們把食物浪費視為一個國家,僅次於美國、中國一整年的碳排放!這不僅是全球資源極大的浪費,更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大元兇!

如何減少浪費?

食物,是離我們距離最近的議題,我們每天從採買挑選、烹煮、處理剩菜,都決定了食物最終的命運。其實只要像繪本中的老奶奶一樣,勤於動手,善於發想,我們都有機會成為一位優良的「惜食生」。

老師分享了幾樣簡單的惜食方法:

1.料理的全食利用:我們在料理過程時常很長就會產生需多廚餘,例如多的菜梗、果皮。但這些東西是否真的沒有其他價值? 其實鳳梨皮可以再煮水、青花椰菜菜心可以涼拌;洋蔥/紅蘿蔔皮可以煮湯,這樣不但可以物盡其用,還能將增添風味。

2.超過「賞味期」≠馬上丟掉

現代人大多都依賴食品的有效期限來判斷食物是否可以食用。但其實食物的最最佳「賞味期」不見得等於食物已變質無法使用。例如許多醬料、或是烘乾過的食材,其實在未拆封下其實是可以存放很久的。老師建議大家除了參考食物標示的效期之外,可以再判斷一下食物是否需要丟掉。

3.支持在地物產+社區型農業

身為消費者,若能在採買在地產品,不僅可以挑選到最新鮮的食材,也能減少食物在長途運輸途中的碰撞擠壓造成的浪費,也同時減少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