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講】有機農業與淨零的距離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氣候變遷日益加劇,全球正面臨生態系崩壞及生物多樣性喪失,農作物生產受到影響,使得糧食安全及農業經濟面臨危機。全球各國都在談論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時,台灣也開始積極佈署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及作為,以農立國的台灣,農業要如何調適政策、淨零排放策略與路徑就格外重要。農業上重要的是自然碳匯,要達到碳封存的許多方式都與友善、有機耕作方式息息相關。

2022年6月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舉辦的「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論壇」裡面討論的相關面相或許就是這議題的解方之一。


 

【專題演講】有機農業與淨零的距離

主講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企劃處莊老達處長

地球!地球!不要生氣

        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我們覺得熱,還能找個有冷氣的地方待著,但是地球覺得熱,卻沒有涼快的地方可去,被熱氣逼得無所遁逃的地球,心情變得不美麗,我們所生存的環境也變得越來越不美麗。

        數據預估,在2040年地球升溫達到1.5 度已經是不可抹滅的事實,若我們持續無所作為,任由各行各業無節制地排放廢氣,未來全球暖化的溫度恐怕上升至2.0度,這會為我們帶來何種風險呢?

        首先,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率會增至170%,北極海融冰導致海平面上升,陸地退後則造成陸地生物生活空間壓縮,物種也會消失10-20%,都市可能會嚴重缺水,造成更低的經濟成長率。以上敘述大家可能都聽到爛,但是將影響聚焦到我們日常,大家會更有共感,消失的10-20%物種可能也包含平時所吃的蔬菜,如十字花科的花椰菜、蘿蔔、小白菜等,想像未來這些食材的消失,可能致使美味的料理也會隨之失傳,你還能將氣候變遷的是置身於自己之外嗎?

農業為本 綠能加值

       逝者已逝,來者可追。雖然2040年升溫1.5度已成定局,但我們的作為仍能決定世紀末的環境走勢。淨零排放意旨移除的溫室氣體量等於排放量,是全球最新的氣候變遷應對理念,持續推動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根據2019年各部門碳排放量的統計資料,農業部門碳排放量只占2.22%,是最有本錢達到淨零排放的產業,農委會也率先於2021年9月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並舉辦全國巡迴座談,期許農業部門能提早在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

       淨零排放圍繞在「減量、碳匯、綠趨勢、循環」四項主軸的實踐上,農委會結合農業的基礎,提出幫助農業完成2040年淨零排放的方法:

 則台灣近期農業淨零排放的短程目標如下

(1)有機友善耕地面積達45,000公頃

(2)低耕犁農法面積達50,000公頃

(3)化肥50%改由有機肥料供應

(4)500多萬公噸農業剩餘資材全部再能源化、資源化及材料化

(5)農漁村用電100%自足

(6)建立產品碳足跡、碳權

有機農業接軌淨零排放

    有機農業為不允許任何合成化學物質,強調生態平衡之生產系統。有機本身就是相對低碳排放的農法,抑是吸收環境碳排放的重點,因此,推行有機農業的普及將有助於邁向淨零排放的未來。莊老達處長提到,若能減少運送里程盡量使用在地有機質肥料,並選用能夠持久固碳的有機質,且不要過度擾動土壤等作法的實行,可以再增強有機農業的減碳效益。雖然實務面,仍有待產官學加強合作,但是拉近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距離,在健康、生態、公平、關懷的有機農業耕種理念上,再增值減量、碳匯、綠趨勢、循環等淨零排放新思潮,絕對能為眾生共好、風調雨順的未來有所貢獻。

    「農業部門不能一直在因應與調適,我們有能力為淨零做出更多貢獻」!以往農業僅消極地運用農業保險與補助,來應對氣候變遷帶來的損失。現在,農業部門轉換為主動出擊的一方,針對減量、碳匯、綠趨勢、循環做努力,目前正規畫建立農產碳權,但中間需經過監測、報告與驗證(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的程序檢核,且需要上百萬的成本投資,仍需要時間與政府介入輔導。在等待健全的各式作法上路之前,鼓勵大家先從自己的生活轉型做起,調低冷氣溫度或是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皆有所助益,每個人的小小一步其實都是改變世界的一大步。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