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分社】護洋推廣員 垃圾到哪裡去了?
您在這裡
你每天丟棄了多少垃圾,台灣的人民日常生活產生的一般生活垃圾量,約是每人每日1.1公斤,每日全國約25,000公噸,或是全年約880萬公噸。
2001年到2016年台灣的垃圾產生量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在2017年後快速的上升,隨著垃圾的大幅增長,垃圾的掩埋率也是逐年逐年上升。2021年時,達到每日450頓左右,也但是自2015年後,台灣的「其他類」垃圾逐年上升。這類的垃圾多是沒有被妥善處裡的。沒有建設焚化爐的縣市通常只能付錢請外縣市焚化或是選擇掩埋。
圖:台灣的垃圾堆置量節節攀升
台灣的垃圾真的燒不完了嗎?
台灣現在有24座焚化爐,且多數的焚化爐還有餘裕量。那為什麼垃圾還是處理不完? 那是因為垃圾焚化後依舊會有留下飛灰需要掩埋。而現在正面臨著飛灰掩埋空間不足,為了要活化舊掩埋場而加蓋焚化爐,導致飛灰量增加導致原有掩埋空間不足的死循環。
垃圾焚化空汙黑數多,能源效率差無比!
垃圾組成複雜、變異性大。也不像燃煤火力發電廠將煤炭預先處理成粉狀,因此即便已經送入過量空氣。還是很難達到完全燃燒狀態。而且積灰、結渣的情形也較一般工業鍋爐嚴重。進而導致熱效率相當低下。
高溫還是產生戴奧辛,底渣飛灰一樣毒
戴奧辛最佳生成溫度為 280°C-400°C,雖說分化爐的溫度高達上千度,但其廢棄降溫時還是會產生的戴奧辛前驅物質,進而合成為戴奧辛。即便戴奧辛不從煙囪出來,也會跟隨著被非法傾倒的底渣、飛灰被帶入生活中。
爐子一直壞,破管停爐污染更嚴重
我國二十四座營運中焚化廠中,許多焚化廠一年意外停爐維修數次達到數十次,問題不在於爐體老舊,而在於燒到不該燒的高熱值、高含氯的事業廢棄物,造成破管停爐。停爐維修後,起爐過程的污染比正常操作過程更嚴重。根據日本研究起爐時間平均12.26小時,其排放量相當於兩個多月的正常排放。
我們應該制止焚化廠收受下列不適燃廢棄物,解決垃圾處理危機!
- 掩埋場活化挖除垃圾(沾土、含氯、濕答答的塑膠)
- 污水處理場污泥
- 土資場篩分後之營建廢棄物(電纜地板等含氯塑膠、含氯 油漆)
- 資源回收場來的廢塑膠
- 汽車粉碎殘餘物( ASR )(含 PVC 塑膠、溴化阻燃劑)
- 含氯高的事業廢棄物( PVC 塑膠廠下腳料)
掩埋不好,燒也不行,那我們該如何處理
垃圾減量是一個垃圾處理的重要指標,在台灣回收的價格卻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時常導致回收品躺在回收場沒人願意收購。除了回收價格外,平板塑膠的容器PET/PLA/PVC時常會在一起的進到回收場未被妥善分類就被壓縮成塊。但因為分類不佳沒人願意收購進而躺在角落,最後淪落成為焚化爐回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