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分社】護洋推廣員 你吃海鮮,海鮮吃…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你吃魚嗎?又或著說你吃海鮮嗎?回到家桌上有好吃的海鮮料理是否能消除你一天的疲勞,又或著月底總是要來一頓海鮮大餐犒賞自己。在你吃著海鮮的時候,有想過你吃到的魚、蝦、貝吃的是什麼呢?在海中的魚又是如何出現在你的餐桌上的呢?

 

圖:在漁港四周可以吃到新鮮又大碗的生魚片

 

今天我們請到海風野味/澎湖海鮮皇族 共同創辦人 呂伊庭。來與我們現在台灣漁市攤販與近海討海人的一天、漁業面臨到的問題,還有介紹我們桌上的海鮮是如何從港口到餐桌的。

 

白兔姐是一位住在澎湖馬公的中年婦女。她的一天從太陽還沒露頭的凌晨3

點多開始,到魚市場賣魚,為漁船加冰等日常業務。一直擺攤到早上8點。收攤後,前往漁會與銀行結帳。10點用完今天的第一餐後休息至下午3點後,起來整網。在4點用完第二餐後,就上船出海,在海上作業凌晨2點進港卸貨與分類漁獲,方便後續的市場擺攤。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與買魚的我們的習以為常的日出而作相去甚遠。

 

圖:漁船靠港時,整理漁獲和現場買賣

 

那「魚」呢,從在海上被捕獲開始,在船上分類冷藏、進港後到魚市場、冷鏈包裝與加工等等步驟。才會到市場中被我們買走製成桌上的佳餚。在這些幾項步驟看似簡單卻有著許多不同的變因。海上的漁法、漁具、漁船、漁工、漁場等會影響成本、漁貨、出航時間等。進港後,要用何種方式賣掉漁貨、掌握每次出航的成本以及捕獲的漁獲的新鮮度等等。隨後被買走的魚,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與延長保存的時間。我們透過冷藏與冷凍等以及相關的加工處裡,延長海鮮的保存期限並在移動前往各門市或是銷售地,一個健全的海鮮市場,上述的條件都缺一不可。

 

圖:凌晨4點的漁市才是忙碌的開端

 

大家都知道要吃最新鮮的海產就是要到海港現吃,但每個港口的洋流、海流、海底地形和於類特性都會造就不同的漁場。而不同的漁場會形成不同的漁船、漁具、漁法和分工。不同的漁業生態會產生不同的漁村文化和人。台灣在法規上的漁業分為:沿岸、近海、遠洋、養殖與娛樂五種。

 

一個平凡的海上男兒說道,在討海的生活要根據氣象局報導的海象與風向判斷出海是否會影響到船隻、船員安全,出海航行到漁場後撒網、下餌。平均每次出海3~5天。在海上需要隨時觀測洋流,睡在晃動的船艙、並以罐頭或是能方便快速料理的為主。除了漁獲外,船長還要擔心船員的安全、避免與他國船隻衝突。在海上初步的分類漁獲等等業務。

 

圖:漁船上的廚房、神桌及生活空間

 

船隻靠港後,除了例行的海巡署「開艙」檢查外,就進入到女人們的市場「戰場」,還要爭分奪秒的分類漁獲、聯繫收購的盤商。海鮮離海後的腐敗速度非常的快,所以需要更快速的分貨、理貨。盤商收購後,其他的漁獲就會進入到零售市場,以最快的速度交貨到消費者手上。因為海鮮最殘酷的就是新鮮,多數的海產餐廳通常是凌晨4點漁船進港後中午、下午就成為餐桌上的佳餚。除了快速的賣完漁獲外,還要對於家庭與漁船的收支平衡,漁船的每次出港都需要購買大量的燃油與加冰,平均每次的花費高達20萬元。每次的金出港都是大量金錢的出入,要如何在收支上取得平衡才不會將家庭拖入深淵。

 

圖:靠港後的漁市批發

 

大家可以發現到台灣的漁業面對到的問題除了環境汙染與生態議題以外,還有嚴重的男性船長,女性販賣員的性別固化外,漁業仰賴的借貸與補助體系還要面臨國際社會對於台灣在國際遠洋漁場的超高捕獲量和壓榨移工等譴責。

 

 

那漁業轉型真的可以說轉就轉嗎? 面臨漁業轉型的勢在必行,我們能夠如何對於這些議題提出改善與出力協助。

        -吃魚也要吃時令吃在地:

查詢季節洄游的魚。多問幾句,看看從海上到桌上的流程

 

        -思考多一種可能性:

當氣候危機當前,減碳是一種可能嗎? 當每日生計就在眼前,轉型可能嗎?當機會就在眼前,可能如何分配?

 

        -慢一點,糾纏作為一種方法:

橫向的商品鏈、縱向的歷史、制度和國際情勢、看到中間的權力、性別、剝削、流動、更不忘中間的人、事、物、單點問題和系統問題

 

        -當流動成為一種日常:

生物性上的面相海洋、魚、人、氣候。人的移動:漁工、移工、移民

海洋上的移動:如何共好、保護自我。關心台灣漁業是否有壓榨、剝削與性別的議題發生。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