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食農教育跨領域工作坊】用黃豆串起共好社群力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食農教育跨領域工作坊Ⅱ

  《食農教育法》是以教育為方法,透過終身學習,讓民眾了解食物、環境與農業安全議題均環環相扣,藉此厚植民眾食農素養。第一場跨領域工作坊是邀請教育界的翹楚,分享食農教育在教育端的所見所聞。不過,教育並非僅存於學校,於是第二場則是邀請民間業者或團體,分享線上線下的食農教育,一同揭開每個在地特有的食農教育活動。


【專題演講】用黃豆串起共好社群力

主持人|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主講人|陳光鏡(田野勤學創辦人)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寶斗為彰化北斗的台灣話說法,過去曾叫做溪底聚落,擁有百年歷史的北斗小鎮,除了文史古蹟與美味肉圓之外,現在還多了陳光鏡先生於2016年創辦至今的田野勤學,旨在建構友善的大豆飲食地圖,將深耕於北斗的農村情懷,及友善農耕的理念發揚光大。

浪子回鄉 靈感啟發

    引導創辦人陳光鏡,從一個科技業打滾的青年返鄉從農的契機,是他發現自己對自己成長的家鄉實則一知半解,因此改變思維,六年前回鄉發展大豆種植事業,讓自己重新認識家鄉。務農之餘,也身兼導覽員的角色,屢次遇到小朋友詢問:「這裡之前是種甚麼」,讓陳光竟不禁反思在耕種與收穫作同時,是不是也該用不一樣的角度推己及人,讓在地居民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與文化。因此,田野勤學從2017年開始,不僅種植大豆,更要告訴大家黃豆的文化。

    以「農業」、「飲食」、「教育」的3個方向,建構食農生態圈,融合專業的教育背景及跨域知識,提出積極創新的行動方案,改變大豆飲食的軌跡,打造家鄉飲食新地標。就像北斗人當初也沒想過肉圓會成為飲食地標,「黃豆」成為北斗新特色產品的未來也不無可能。

農食育的循環行動

    陳光鏡身為四個孩子爸爸,在農業生產之餘,也非常在乎環境、文化與教育的發展,期許傳承給下一代共好共榮的未來。黃豆是亞洲飲食文化的根,但國人對黃豆的起源的了解很少,例如豆腐是誰發明的?豆腐、豆漿、豆花、味噌如何製作?對多數民眾來說,鐵定都是一頭霧水。緣此,陳光鏡設計出「國產大豆黃金三部曲」教案,讓食農探究與實作系列課程全面啟動,陳光鏡也呼籲產官學的同仁一同找回黃豆消失的歲月。

圖片來源:陳光鏡當日分享簡報

    從種下一顆黃豆開始,一顆改變台灣食農環境的黃豆!陳光鏡打造食農基地,圍繞在農(田野勤學耕作示範基地)、食(豆鄉田工坊)、育(田野巡講計畫)的循環行動,結合食農、美學、生態的內涵於其中,甚至開辦依偎在田邊的「野學校」,讓學生走訪田野,親自以五感去感受土地與食物。除了農業以外,更是與不同領域的職人連結,有甚麼是我們的機會?可以突破的地方在哪裡?陳光鏡在2019-2020年將廢置的倉庫空間改造翻新,化身為現在的田野豆腐店,培育出許多有為青年與地方媽媽,強化食農共好社群力。

圖片來源:陳光鏡當日分享簡報

食農教育的執行與建議

    最後,陳光鏡根據自己在執行食農教育的現況分享,他認為目前食農教育服務空間的配置缺乏,該因應食農教育服務經營,設立對應農地空間使用的條文。也應該推行社區支持型農業,朝食農深化開展的全面向建立。未來若能把食農行動跟教育知識變有趣、提供依社群屬性分眾之田野體驗服務、聚落跨領域產業串連,如:2021年田野勤學、遠東家具、哈比雪兒親子餐廳就曾串連,打造跨領域食農產業,做出對接的需求與服務。必能讓食農教育成為全民的行動,全民朝向共榮共好的未來邁進。

圖:陳光鏡當日分享現場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