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建構在地「綠色飲食生活圈」提案培訓營-專題演講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專題演講】防災食農教育的理念與設計

主持人|鄭秀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

主講人|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瑋琦老師以獨到的眼光點出,賦予生活轉型期待的食農教育,台灣目前僅專注於如何提升飲食素養,卻忽略提升防災意識。今年夏天全球各地熱浪來襲、烏俄戰爭等事間發生,再加上今年九月花蓮連震,震的全台心慌慌,我們與災害的距離其實是那麼地接近。瑋琦老師今日的演講將分享日韓防災案例,以及台灣苗栗縣西湖國小的例子,讓我們開拓新視野,體認食農教育與防災相關性,更加深對防災教育重要性的感觸。

台灣的防災食物系統韌性?

        日常所吃的食物就叫做「平常食」,特殊時期所吃的食物叫做「非常食」。對於台灣而言,颱風與地震是我們最常遇到的特殊時期,說到地震或颱風來臨時,大家都會吃甚麼呢?台下聽眾腦袋想法乍現,卻盡是些泡麵、餅乾、罐頭等答案。

        大家的回答充分反映台灣對於防災食物系統規劃的狹隘,台灣目前的防災飲食策略等於儲備食品(泡麵罐頭營養不均衡)+外部救援(暫時性缺糧)。在此策略下,防災食品儲備趨於單調,間接造成台灣人對泡麵的依賴,以及災害發生時期的營養失調。

        一貫的防災食物系統配套之外,我們既有的食物供應體系與政策發展也間接造成防災飲食韌性不足。瑋琦老師舉例台灣東部的脆弱性地區為例,脆弱性意旨物理上或社會系統的邊緣性,導致易受傷害、無力的、條件不利,如:農漁村、離島、人口稀少、高齡化及自然環境脆弱地帶。在調查脆弱地區食物系統的過程中,發覺當地居民對超市的依賴性很高,而超市食物哪裡來?環境脆弱代的地區食物供應都在西半部或外地,以致災害發生的時候,他們需要求救,造成食物供給流通中斷。總而言之,目前台灣仰賴超市供應食物,再加上防災飲食規劃不足,促成台灣防災食物系統的韌性不足。

韓國案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學習鄰居日韓的防災食農教育規劃,給予我們在遇到災害時能更完善應對。韓國的防災食農教育分為:非常食與救荒食物兩部分。前者的規劃依照人體所需基本營養,以熱量(米穀粉)、蛋白質(大豆及其發酵品、乾燥生鮮、醃漬生鮮)、維他命或無機質食品(乾燥海藻、蔬菜)為主要方針,向下規畫所對應的食物配給;後者則是教導民眾野外求生技能,使其具備基本採集食物的能力,面對災害,人民不再是被動地待救,而是能自救。

日本案例

        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長期安置在避難所的災民因蔬果攝取不足而導致營養失調之經驗。311大地震後日本文部省推動之「求生能力」教育,強調非常時期的飲食求生智慧。緣此,規劃九項防災食農的要點:水汙染時採用蒸食、米穀粉省能源、善用戶外炊事用具、日常購買保存性高的蔬菜或根莖類、奶粉或尿布以塑膠袋保存、壓力鍋保溫杯省能源加熱、準備不同尺寸的塑膠袋、災害時期孩童移住他處、緊急逃生袋放毛巾。

        日本更是強調全面的防災教育,需要分成前中後段進行:

(一)減災教育:學習地方生態於提供食物、能源、土地涵養、及減緩天然災害衝擊的功能;

(二)備災教育:特別重視蔬菜攝取、建立災害、保存食、非常食與營養價值的認識;

(三)災中應變教育:培養基本求生能力,發展野外採集、野菜料理製作與品嘗等系列性的沈浸式食農環境教育課程。

台灣本土案例

        台灣抑是有防災食農教育的典範存在,主角即是苗栗縣西湖鄉西湖國小,該所學校的防災食農教育獲選教育部防災學園的補助殊榮。一切起因於2018年該校校長赴日觀摩校園防災教育,感受里山倡議、永續鄉村及培養孩童災害求生能力之重要性,以災害72小食維生黃金時間求生技能構想,以及結合客家文化的精神發展出3小時保全生命、3天維持生命、二周重啟生活的教學模組願景。推出該災學園三支箭:科技防災、24節氣應變、綠色循環。課程實際內容包含災食取水點、無具炊事、防災爐灶椅、植物辨識及野菜料理等,志在發展由小型生態鏈帶來的幸福防災食農。

客家飲食的防災智慧

        客家人是中原南下且經常遷移的移民,多居於山區,交通不便,人們不能經常買到新鮮的肉類食品,故食物中多從自然取材,且多乾醃臘製品,因此食物首重便於攜帶,多油重鹹的食物特色,能在勞作之中迅速補充體力。客家人的歷史發展脈絡造就「惜食不浪費」民族習性,發展出「乾、泡、醃、醬」的食物料理法,讓食物更易於保存,衍生琳瑯滿目的客家料理,如:蘿蔔乾、蘿蔔絲、鹹菜、福菜、梅乾菜、筍乾、瓠仔乾、豆仔乾、花菜乾、高麗菜乾、豆豉、黃豆醬、豆腐乳等,帶著走的食物,帶著走的家鄉味,值得將客家人的智慧融入防災教育。

圖:瑋琦老師當日簡報內容

災害前中後 教育不得少

        看了上述各式案例介紹,仍要回歸全體台灣人民的防災食農教育,民以食為天,災害發生也適用,飽受摧殘的身心靈更需要被食物治癒,熟悉的家鄉味能喚起人們的求生欲,期許台灣的防災食農教育不再只是一昧的泡麵、餅乾與罐頭的儲備。最後瑋琦老師拋磚引玉,依照災前、災中、災後,擬出一份防災食農教育所能執行的面向,給予台下躍躍欲試的提案者,一個提案的新亮點。

圖:瑋琦老師當日簡報內容

圖:瑋琦老師當日演講現場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