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建構在地「綠色飲食生活圈」提案培訓營-專題演講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專題演講】海洋永續從餐桌上開始

主持人|林玉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

主講人|黃紋綺(洄遊吧有限公司執行長)

        黃紋綺生於傍海的花蓮七星潭,海洋影響她一輩子的學涯與人生職涯,畢業於海洋環境工程學系的她,在2016年回到七星潭成立洄遊吧有限公司,致力於花蓮當地的食魚教育。今日,黃紋綺以一系列接近生活的問題,開啟今日分享的序幕:我們吃魚但我們認識的魚有多少?你盤子裡的魚是甚麼魚?我們吃的魚是怎麼來的?點破目前的台灣,只有食海鮮的文化,卻沒有海洋文化的問題。

        洄遊吧在復興海洋文化之餘,導入永續概念雙向進行。永續漁業其實關乎於捕撈漁法與魚種選擇,洄遊吧的食魚教育抑是以此兩類主題為主:友善漁法(圖)代表的是海廢少、被動式漁法、漁獲專一性高、漁身傷害少等,捕撈上來的魚通常是活體的狀態,採用友善捕撈漁法的漁獲也相對新鮮,又能兼顧永續;而加強消費者對魚種的認識,進而教導其辨識瀕危魚種與魚貨的食物里程軌跡,賦權消費者在選擇永續漁獲的能力。

圖:取自黃紋綺當日分享簡報內容

       洄遊吧的食魚教育場域不侷限在產地體驗與課程,更是善加利用商品,傳遞食魚教育與海洋永續的理念:魚商品標章置入教育訊息,魚名、俗名、料理方式、魚種介紹、魚場等;規劃桌遊產品「食魚學習撲克牌」,匯集台灣沿海常見魚種於卡牌寓教於樂;產地直送產品,漁獲隔天冷凍到府,消費者每嚐一口都能是一場味覺教育。

        除此之外,洄遊吧還有與企業合作、拓展通路加值品牌,並與東華大學合作USR,教導學生如何運用在地資源設計商業與環境共存的模式,擴大影響力。洄遊吧遵循自身的創立理念做過很多實際行動,下一步,洄遊吧想要走出花蓮,思考影響力如何從花蓮擴散,如何串聯周邊漁場與異業結合。洄遊吧的食魚教育還能有怎樣的突破,待未來由回遊吧為我們揭曉吧!

圖:黃紋綺當日分享現場


【專題演講】從野菜採集到民族植物的傳統智慧

主持人|林玉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

主講人|吳雪月(花蓮原住民族野菜學校校長

        採集野菜是阿美族文化精神之一,雖然阿美族也有耕種文化,如種植小米、毛柿子、薑、檳榔等,但食材是可以替換的,當某項食物因為環境變故而歉收時,阿美族會用採集野菜來補足缺口,例如阿美族就會採集月桃取代毛柿,久而久之,不斷堆積出阿美族於山林採集野菜的傳統智慧。緣此,提到吳雪月的野菜學校,第一時間可能會想:這是一間教導如何上山採集野菜的學校嗎?實則不然,其實這是一間以保種為主題的學校。

        由於現今自然棲地減少、生活與飲食習慣改變、氣候變遷等因素,實踐上山採集的食農教育其實過於理想化。於是,吳雪月校長受種子銀行的概念啟發而開辦野菜學校,土壤就是最好的冰箱,我們既然無法在山上採集,那不如來做保種,把過往祖先的採集智慧留存學校之中!野菜學校作為保種與食農推廣基地,可見檳榔心、刺蔥、黃藤、羅氏鹽膚木、龍葵、莧菜、過溝菜蕨等多元野菜,目前學校的業務執行方向,會以野菜平台、體驗導覽、人才培訓、銷售系統為主。

        阿美族採集野菜的文化,所體現的食物價值是祖先對生存與保命的智慧,開辦野菜學校的過程,吳雪月校長特別感謝部落耆老的支持,他們述說故事賦予野菜意義,讓野菜更具有保存的價值。野菜學校作為為承先啟後的場域,以順應現代生活的模式,重新傳承原民的野菜文化。過去野菜幫助阿美族得以生存,現在阿美族要幫助野菜得以保存於世。

圖:吳雪月當日分享現場


【專題演講】減塑包裝 食在永續

主持人|林玉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副董事長)

主講人|陳巧玲(巧耕食友善田園主)

        巧耕食友善田是2016年成立於花蓮鳳林的有機小農品牌,以田為中心出發,管理上隨節氣耕作,利用多層次、輪作、少量多樣的耕種,志在自家的農產品上,落實環保理念、食在永續。該農場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特色,莫過於用葉子包裝自家蔬菜,巧妙地善用自然資源重新廢物利用。

        當初,陳巧玲有感於蔬菜箱或通絡架上蔬菜,都採用塑膠袋包裝,是農業邁向永續經營的阻礙,因此決定採用葉子包裝自己的產品(圖)。用來包裝的葉子以圓葉、大小足夠與柔軟不易破為主,血桐、麵包樹、姑婆芋(若誤食會中毒,非農場主流包材)是巧耕食的葉子來源,至於綑綁的資材則是將檳榔葉鞘剝成絲,藺草與香茅也可以替代使用。

圖:取自陳巧玲當日分享簡報內容

        巧耕食減塑包裝的小巧思,不僅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更為自家農場帶來宣傳效果,客人紛紛稱讚巧耕食的包裝頗具特色又漂亮,增加拍照打卡與回購的頻率。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巧耕時對環境的貢獻,重新以不同的方式回饋至巧耕食身上。

圖:陳巧玲當日分享現場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