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留住廚房請命!龍肚國小食農教育的典範價值
您在這裡

這是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小學生每年寒假前的最後一個功課─種下當年度校園午餐的稻米。
龍肚國小自1967 年起開辦營養午餐,是美濃區第一所供應午餐的學校。畢業於龍肚國小的張二文校長回憶,貧窮年代人們的飲食生活較不富足,由於學校獲得美援麵粉,一週供應好幾次麵食。客家人有根深柢固的米食文化,為了豐富午餐菜色,師生發揮客家精神,捲起褲管一起耕種。每當龍肚國小校友們齊聚一堂,最難忘的還是自耕自食的校園生活往事。今年春耕蒔禾儀式,地方賢達蒞臨致辭,看見師生們尚維繫著晴耕雨讀的客家精神,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事實上,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美濃的孩子也漸漸和都市一樣,對泥土漠視、對農事陌生鄉土認同逐漸淡薄。為拉近孩子與土地的距離,2005 年學校向農糧署申請「看稻子長大─學童種稻體驗計畫」,從校園旁的2 分地開始種稻體驗課程。
十年後,鄉村人口老化,農民年事已高,學校又租下校園後方3 分休耕地;數年前,再把校園周邊使用慣行農法的農田租下,冀望營造無毒健康、友善生態的學習環境。如今,龍肚國小總共經營7 分地,除孩童親自照顧的2 分地外,其餘田地聘請在地青農共耕。所收穫的「龍肚米」透過網路行銷做為補助六年級孩子畢業旅行的旅費,並送入學校廚房,供應全校師生食用一整年仍綽綽有餘,是現今全國僅存的「米糧自給自足學校」。
當「真食育」遇上中央廚房計畫
然而,2021 年4 月1 日教育部與農委會合作推動的「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卻打亂了龍肚國小的節奏。此計畫投入63.1 億元補助食材費,並協助地方政府興建中央廚房、規劃食材聯合採購等。教育部希望「以大帶小」,改善小校無法達到三章一Q食材比例標準的問題,以使偏鄉學童享有與都會區學童同等的飲食照顧。2022 年8 月,中央廚房開始擴建,在地方政府教育單位的宣導下,全國政策執行率已高達7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亦積極說服美濃區各校跟進。
對校方而言,加入中央廚房不但可節省廚工人事成本、設備維護費用,更可減少教師或校護擔任午餐祕書的責任與負擔。當臨近學校一一放棄自辦午餐,龍肚國小的老師及家長們卻極力主張保留,甚至童年時曾參與種菜的校友願意出錢支持學校廚房。究竟龍肚國小自辦午餐的魅力何在?筆者實際訪談發現其具有三大特色,是值得維護的食農典範。
經多方協調後,龍肚國小的廚房暫時被保留下來了,但政府對自辦午餐的小校尚缺乏鼓勵性的配套措施。龍肚國小的危機並非個案,其他推動食農教育有成的偏鄉小校在央廚政策下,亦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我建議從食農教育的補助性計畫尋求解決之道。
過去農委會的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課程及教案補助為主,但未來不妨借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在食農教育的預算中編列經費,以競爭型計畫補助自辦午餐的學校結合食農教育,支援其所需之營養師、午餐執祕、廚工、設備維修等費用,將可鼓勵更多元、有創意且自發性的校園午餐食農教育實踐。此外,依據食農教育法第11 條,學校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或以其為主要原料之食品,農委會宜協調各地農會建置在地食物系統,在午餐團膳供應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我認為,食農教育應以「反思現代化、建立永續新典範」為起點,當前的「偏鄉學校中央廚房」是一種典範,但亦應保留「食農整合的自辦廚房」等多元典範的發展空間。
本文轉載自農訓雜誌雙月刊,2023年4月,第390期,頁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