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留住廚房請命!龍肚國小食農教育的典範價值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 張瑋琦
2023 年1 月18 日,南部的天空高掛著熱情的春陽,一群孩子面對剛整好地的農田,高舉著手以稚嫰的客語大聲宣誓:
 

這是高雄市美濃區龍肚國小學生每年寒假前的最後一個功課─種下當年度校園午餐的稻米。

龍肚國小自1967 年起開辦營養午餐,是美濃區第一所供應午餐的學校。畢業於龍肚國小的張二文校長回憶,貧窮年代人們的飲食生活較不富足,由於學校獲得美援麵粉,一週供應好幾次麵食。客家人有根深柢固的米食文化,為了豐富午餐菜色,師生發揮客家精神,捲起褲管一起耕種。每當龍肚國小校友們齊聚一堂,最難忘的還是自耕自食的校園生活往事。今年春耕蒔禾儀式,地方賢達蒞臨致辭,看見師生們尚維繫著晴耕雨讀的客家精神,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事實上,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美濃的孩子也漸漸和都市一樣,對泥土漠視、對農事陌生鄉土認同逐漸淡薄。為拉近孩子與土地的距離,2005 年學校向農糧署申請「看稻子長大─學童種稻體驗計畫」,從校園旁的2 分地開始種稻體驗課程。

十年後,鄉村人口老化,農民年事已高,學校又租下校園後方3 分休耕地;數年前,再把校園周邊使用慣行農法的農田租下,冀望營造無毒健康、友善生態的學習環境。如今,龍肚國小總共經營7 分地,除孩童親自照顧的2 分地外,其餘田地聘請在地青農共耕。所收穫的「龍肚米」透過網路行銷做為補助六年級孩子畢業旅行的旅費,並送入學校廚房,供應全校師生食用一整年仍綽綽有餘,是現今全國僅存的「米糧自給自足學校」。

當「真食育」遇上中央廚房計畫
然而,2021 年4 月1 日教育部與農委會合作推動的「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卻打亂了龍肚國小的節奏。此計畫投入63.1 億元補助食材費,並協助地方政府興建中央廚房、規劃食材聯合採購等。教育部希望「以大帶小」,改善小校無法達到三章一Q食材比例標準的問題,以使偏鄉學童享有與都會區學童同等的飲食照顧。2022 年8 月,中央廚房開始擴建,在地方政府教育單位的宣導下,全國政策執行率已高達7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亦積極說服美濃區各校跟進。

對校方而言,加入中央廚房不但可節省廚工人事成本、設備維護費用,更可減少教師或校護擔任午餐祕書的責任與負擔。當臨近學校一一放棄自辦午餐,龍肚國小的老師及家長們卻極力主張保留,甚至童年時曾參與種菜的校友願意出錢支持學校廚房。究竟龍肚國小自辦午餐的魅力何在?筆者實際訪談發現其具有三大特色,是值得維護的食農典範。

田坵、廚房都是我們的教室
食農教育已是龍肚國小的校訂課程,從田園到廚房再到餐桌,從種子到耕種再到菜餚,完整體驗食物生命歷程的學習活動,貫穿在幼兒園到六年級全校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學生從農田採收後,立即送進廚房為當天的午餐加菜,從土地到餐桌的歷程整合了勞動、文化飲食與生態教育。
 
雖然許多學校都設有烹飪體驗教室,偶爾讓學生練習煮一點東西,但龍肚國小的家長認為學生在體驗式的食農教育中看到的只是農作物,無法將它與自己的飲食真實連結。故烹飪體驗教室對學生的食農知識與態度的內化效果,遠遠不及每天都飄散出食物香味的校內廚房。一旦自辦廚房中止,食農整合的課程必將走向食農分離。
 
以榮耀感為基礎的味覺教育
校園午餐做為學童生活學習的一部分,有超越「填飽肚子」的意義。日本與法國的食農教育特別重視「味覺教育」,將在地日常的「鄉土料理」納入校園午餐的菜單中。但台灣經常把「味覺教育」窄化為風味辨識的教學。龍肚國小家長李慧宜觀察到鄉村居
民對自己的家常飲食較缺乏自信,但如果廚工是很會運用在地食材的人,孩子每天在學校吃到阿公、阿嬤家中熟悉的味道,就不容易認為家鄉的料理是搬不上枱面的東西。
 
鄉村學校擁有從農田到廚房自耕自煮的優勢,這種掌控食物的「自主性」也是建立鄉村學生榮耀感的重要基礎。每當午餐時間,廣播傳來:「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的午飯很特別哦,是五、六年級大哥哥、大姐姐種的有機米哦。」這一口飯菜吃進了成就感、責任感和滋味的記憶,絕對與吃從中央廚房送來不知是誰種的稻米,有著不同的感受。負責推動食農教育的黃鴻松主任認為,可以吃到自己種的東西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鼓舞,如果校園午餐用這個角度思考,就不會只以效率和CP 值去評估。
 
耕食教育是活的文化資產
當許多學校費心思考如何將食農教育融入教學之際,龍肚國小以校廚為核心的食農實作已悄悄走過了56個年頭。當我們在日本尋找食農教育的典範時,卻忽略了這所國內食農教育的先驅校所擁有的「活的文化資產」。營養午餐的歷史與美濃客家的耕讀傳統、客家敬天惜食的倫理緊密相依,落實在學童的每日生活中,而成為跨世代美濃人的集體回憶。黃主任說:「我們的校廚雖然歷史悠久,但卻是一個會跑的蒸汽火車頭。每天校廚升起裊裊的蒸飯炊煙時,代表著社區依然活絡著!」師生與家長們強調:「一旦廚房關閉,龍肚國小午餐的歷史就中斷了」。
 
從廚房出發,建立食農教育的多元典範
經多方協調後,龍肚國小的廚房暫時被保留下來了,但政府對自辦午餐的小校尚缺乏鼓勵性的配套措施。龍肚國小的危機並非個案,其他推動食農教育有成的偏鄉小校在央廚政策下,亦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我建議從食農教育的補助性計畫尋求解決之道。

過去農委會的食農教育推廣計畫以課程及教案補助為主,但未來不妨借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在食農教育的預算中編列經費,以競爭型計畫補助自辦午餐的學校結合食農教育,支援其所需之營養師、午餐執祕、廚工、設備維修等費用,將可鼓勵更多元、有創意且自發性的校園午餐食農教育實踐。此外,依據食農教育法第11 條,學校應優先採用在地生產之農產品或以其為主要原料之食品,農委會宜協調各地農會建置在地食物系統,在午餐團膳供應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我認為,食農教育應以「反思現代化、建立永續新典範」為起點,當前的「偏鄉學校中央廚房」是一種典範,但亦應保留「食農整合的自辦廚房」等多元典範的發展空間。


本文轉載自農訓雜誌雙月刊,2023年4月,第390期,頁28-3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