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綠生活實踐 — 減少知行落差 共同營造系統性綠生活環境
您在這裡
人人都是生活者
2022年底,政府提出了2050淨零排放路徑四大轉型及達成目標的十二項關鍵戰略,除了產業與能源要轉型外,大家知道嗎?號召全民參與、不遺落任何人的生活轉型戰鼓已咚咚震響,戰略之一的淨零綠生活,更是重中之重。為何這麼說呢?無論是發展淨零科技、充實基礎設施,或是低碳產品的製造推廣,最終都得回到群眾能否知情、參與及接受使用才能成事,行為轉變的同時也能維持生活上的豐足幸福感。所以要走向深度低碳社會,讓淨零永續生活可行,我們得更積極地共同營造系統性的綠生活整體環境。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多年來的倡議與行動方案,期許能慢慢鋪排、發展滋養綠生活的素養與系統。一路上不免顛顛簸簸,但生活者的自我認知,視生活為整體的核心價值,相信可供大眾參考。
從行動中學習、選擇,社會資源跨界整合,設計出在地低碳的實踐良方
在經濟發展輾壓環境生態、因民眾抗爭才開始補破網處理的年代,提倡大家可以試著從「我是生活者」的角度思考,創造出民眾不只是被動消費的另一種可能性。「我是生活者」強調的是恢復每個人解決生活上問題的能力,一旦發現問題,能積極透過自學或共學來認識社會生活系統中的破口、斷裂與脆弱處,以動手實作找出更多可能解方。
例如在食農議題上,民眾可以多關注生活裡的食農系統,共同守護小農與農地,借鏡日本的經驗,以共同購買的合作行動,摸索推出的一整套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好、社會經濟與環境也平衡的永續機制-「一籃菜」。這制度主要透過持續與農友的相識相伴、與產地溝通無礙的社會基礎,讓民眾計畫性的採買成為常態,也不失去選擇性與便利。這套永續機制,正是食物部門裡從需求端出發,逐步落實低碳飲食、減少食物浪費,讓大家能吃得起既在地且很「綠」的綠色飲食系統性範例。
然而,創發類似上述的綠色飲食成熟系統,無法一蹴可及。尤其在快速消費年代,往往一遇上複雜又長供應鏈的食安或經濟通膨等危機,民眾對綠色飲食的選擇優先也因各種風險衝擊、恐慌而隨之波動。因此我們應持續透過教育深耕民眾的綠色飲食素養,強化大家對食安、農業、在地文化與環境永續更有感。食農教育法通過後,基金會和農業部、文化部合作,在全台各地串連更多在地創生、農食、社造、文化與綠色旅遊等領域的社區夥伴,轉動社會力,讓整體食農環境有更綿密的互動網絡與溝通節點,也整合社會生活資源,形成更適切的在地解方。
在社區能源的議題上,民眾可以從用電消費者轉為生產綠電的人,透過參與社區太陽光電廠的設置來認識電,因可近性而破除綠電種種迷思;以使用者需求的視角,鼓勵自主運用被動式節電設施,或更積極地參與創新的低碳社會設計,例如用環保標章或節能標章的節能電器、簡易智慧電錶的設計組裝…,期待市民都可以是低碳生活實踐家,過去基金會與關渡國中攜手建置的臺北市「干豆好」公民電廠,其所得投注在青少年孩子的能源意識啟蒙及實作教育工程上,便是一個實作教育的範例。
融合跨領域資源,創造溝通節點與設計介面引導民眾自主行動
要達到淨零排放,也減少「知識上是巨人、行動上成侏儒」的知行落差難題,除了積極倡導民間共同改變,也支持政府部門同時釋放更多資源空間,鼓勵社會各部門間能直面問題的討論、設計與溝通,讓民眾自主發展創新氣候方案,且能因地制宜的在地行動。例如城市社區空間中已有多人實踐的共享廚房、維修據點,或如社區的堆肥循環箱等。又如開放更多生活碳足跡資料庫等基礎設施,才能進一步讓民眾盤查生活行為裡的高碳排熱點,有效有感地討論社區生活模式的改善方案。淨零轉型由下而上的驅力,加上由上而下的各種設計引導與輕推,以及符合氣候正義的資源配置,才能讓減碳議題成為大潮,促成沒有人被推倒、遺落,達成共好的社會轉型大趨勢。
找出更多生活實踐家 扭轉你我他未來的命運
聯合國「即刻行動 (ActNow) 」提出全球約有三分之二的溫室氣體排放與私人家庭有關,能源、食品和交通部門各占生活方式碳排放量的20%。從電力、糧食到交通,我們都可做出改變。我國環境部在2023年底發布了「淨零綠生活行動指引」、主婦聯盟也推出「生活實踐家|低碳簡單新生活的52個行動提案」,皆能給予民眾生活上的綠生活行動建議,引導民眾一起透過行動實踐淨零綠生活。
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更是迫在眉梢。此刻就是行動的關鍵點,我們的選擇與改變至關重要。期待你我都能成為生活實踐家,從日常生活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努力結合在地資源,與親朋好友鄰居社團等隨時討論出可實踐的行動方案,一定要集結眾人之力,扭轉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命運。
本文刊登於環境部淨零綠生活知識綠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