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與全民參與

您在這裡

作者
王順美/師大環教所副教授

 


環境問題是環境社會的問題,現代化、工業化的趨勢,讓人的生活越來越自動、方便、物質富裕、更多的影音視聽,人們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疏離;因都市化的關係,離鄉背井經常發生,從鄉土中抽離、像失根的蘭花。往往伴隨著環境受到污染,水、能源、礦產日益匱乏,生態系的不整全、物種的流失,近年的全球暖化、氣候異常,帶來生命安全、維生體系的枯竭、財產受損、動植物免疫力的下降的衝擊。


過去環境教育似乎屬於擔憂環境污染、自然資源不足者的事,或是喜歡自然者的個人興趣;但近年來,環境的衝擊,無一個人、無一國家能倖免,因著資源的缺乏,維持穩定的經濟是越來越難,極端氣候,還必須有風險的意識,因此人人具有環境素養必須且急迫的、是在保護自己、減少損失;人們建立正確的環境知識、調整對待自然的態度、改變生活型態,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在這種情境下,環境教育走上立法,邁向法治,全民要共同學習,改變思維及行為,企業改變生產流程、政府要制定顧全生態、社會具有永續精神的政策。


我國推動環境教育一直都相當的積極,包含民間和政府。自民國一百年環境教育法正式起跑,對於政府的環境教育推動有更多的約束,也有更充裕的經費,要求更多的人每年修習環境教育四小時。搭配這個體制,環境教育是否走得更積極、更深入踏實,全民的參與程度如何,需要謹慎的布局。


以量的思考,公務人員是首先受到規範的。環境教育列入每年公務人員訓練的內容之中,過去的訓練多偏向其執行勤務所需的專業或行政溝通,他們的業務工作、決策、辦公室生活與環境直接或間接相關。因著部門專業分工各有其專長,但與大環境是連結的,公務人員需要大環境的生態學基礎,理解生態原理、物質的流動、社會與科技的相互影響、基本的環境倫理。透過環境教育的自然體驗、講述、討論、觀賞影片,能夠把這一塊共同的部分連接起來,有整體的觀念,了解彼此的相互依存。例如;筆者曾經對金管會,談及環境,他們深深感受到若對氣候的了解,將有助於他們的業務,可以減少天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


學校環境教育過去雖然熱烈地推動,但對象多是學生,教師研習多是有興趣者或兼有行政職的老師參與,教師環境教學常依賴教師的指引,雖然學校舉辦環境教育研習,但這只是偶然的,畢竟學校裡的課程相當的多,環境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在還教法中,每位教師是需要每年上環境教育四小時,在這樣的機制下,如何充分運用此機會,提升教師的環境素養,是迫切需要規劃的。歐美逐漸有環境教育線上課程,或許運用台灣數位學習環境,有助於環境教育理論及案例上的學習、討論及評量。再搭配自然的體驗、環境教育實務演練及反思。


企業積極重視環境維護,因著歐美的環境意識不斷的提升,對於產品審視,從原物料開採、製作、運輸、使用、處理是否會造成污染、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是否影響熱帶雨林、當地的社區等,著重產品生命週期。環境這個部分不只是企業某一個部門的事,已經將綠色觀念融入組織文化之中,從整個生產、售後的流程改變。企業界目前對於綠領人才迫切需求,以永續(生態責任)為前提的創新,找出新的契機,將永續概念放入產品、服務的創新構想。雖然環教法中大學生並沒有被要求每年上課四小時,但因著企業對綠領人才的需求,間接刺激大學的通識課程或專業課程,將具有綠色概念融入既有的領域,如;台大有綠色建築、綠色能源、永續農業等。有些大學建置綠色學程,作為該校的特色。


社區及社群的永續學習,聯合國推動永續教育十年,強調著另一類的環境教育,應說是以群體對話的環境學習,並共同解決環境議題,即學習為導向的永續發展。過去環境議題的解決,往往是由環境或資源部門的人負責,從環境面向思考。永續學習,強調環境議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經過對話,找出解決的方法,設定願景、行動方案、分工執行。這樣的學習社群、藉著夥伴關係、由下往上的力量與政府的政策密切結合,共同面對各類環境或資源存續問題。未來社區的成人、青年、青少年的學習,可以逐步加入這樣議題的討論及解決之中。


人員認證、場所認證是環境教育法重要的內涵之一。認證是確保產品或服務品質的一種標示方式,在產品、服務充斥的社會,如何挑選品質有保證的物品或服務,認證並標示是重要的,以減少評價的耗時。過去環境教育屬於自願及義務性質,往往隨者帶領者的環境熱誠、環境自修及經驗,累積環境教學能力,確保教學品質。然而現在開始認證,標準為何?如何認證?誰來認證?充滿著不確定性,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並且更多的對話,來制定基準線。然而因有認證,吸引著有興趣的人或場域機構加入,明確的認證標準將可以導引努力的目標,使得環境教育的社群人口數、教學場所增加。環境教育者更多元,場所更多元,期盼環境教育的品質更加提升。


小結:環境教育法後的環境教育,「全民參與」意指提升其普及性、擴展到新的族群(公務人員、老師);也意指將專業與永續的思維及精神連結,更能有整體性、系統性的思考;也意指社群或社區夥伴的連結、對話、訂定願景及行動方案;更重要的確保教師的教學或帶領品質,讓「全民參與」更加落實。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