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生態社會展望-公義生態社會初步構想大綱
您在這裡
在 2012-04-19 發表
前言:
由於人類的自私、貪婪、過度使用與掠奪地球資源,破壞生態,使生命支持系統已超過負荷能力,人類正處於地球歷史中空前未有的關鍵時刻,台灣亦遭到同樣的命運。做為世界公民與台灣公民的我們,必須靜下心來思考「人類將往何處去?」「台灣將往何處去?」我們在此希望提供一個初步的想像,做為大家討論的起點,共同建構一個未來台灣理想的圖像,並為這個目標,盼望大家都願意負起應盡的責任。
壹、我們的理念與對未來世界及台灣的想像
一、基本理念
(一)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二)尊重與提升人性尊嚴與價值
(三)人人應有在優質環境成長及發揮生命潛力的權力與機會
(四)人人都應對人、生命、社會、生態、歷史、世界有深度關懷
二、對未來世界及台灣的想像
(一)學習型社會
建立以公義、民主、人權、環保、多元、美學為核心價值的和平共存的永續發展的世界,以及學習型的公義生態社會,形塑理想的多元開放的海島台灣。
(二)相互尊重,共同合作
每位地球公民與台灣公民,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以及國籍和社會背景,都應互相尊重、協助合作、共同創造適合人類居住生存的優質環境,人人都能健康、快樂、安全、有尊嚴、有意義,自由自在地活出自己。
貳、台灣未來社會建構
一、建立符合公義的社會
(一)深入探討與凝聚人民的核心價值、理想與信念,提出國家永續發展願景、 行動綱領及重大決策。
(二)深化民主、法治與人權,由公民參與制訂或修訂合乎全民福祉的憲法、 法律並徹底執行。
(三)制定合理稅制、合理分配資源及全民所得,縮小城鄉及貧富差距。
(四)尊重各族群的語言、文化與生存發展權利。
二、建立安全的社會
(一)國防安全:從謀求台海及全球和平出發,研擬保衛台灣的新思維,早日脫 離「唯武器至上」的迷思。
(二)社會安全:
1.消滅貧窮:合理分配資源、增加適才適所就業率、滿足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及提高全民素質,才是社會安全、降低自殘、互殘及犯罪率根本之道。
2.徹底檢討全民健保制度,建立完善的醫療體系。
3.全面思考老人安養與對身心不便者的生活照顧。
(三)環境安全:
1.儘速制定國土憲章及國土計畫法,使全國土地能夠得到合理規劃、使用及維護。
2.對全國環境應進行總體檢、並向全民公布結果,同時盡速改善,使天然災害降至最低:
(1)嚴防山地崩塌及土石流所帶來的災害。
(2)加速治水、防洪工程與有效運用水資源。
(3)增強公共工程的抗震力,慎防地震、海嘯可能帶來的災害。
3.成立完善而有效率的全國性防災、防疫系統及救護系統。
4.食品及用品安全:食品是維持生命唯一的直接能源,含毒的食品及不安全的用品則是殘害身體的殺手。一般人民不易覺察它們的潛在危機,唯有靠政府嚴格把關:
(1)應推動「良好農業規範(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GAP)」立法,任何販售之食品,皆須將原料、產地、生產、加工、包裝、運輸以及檢驗過程詳細記錄與標示,對進出貨亦應詳實紀錄並保存。
(2)政府應對任何食品及用品嚴格檢驗及認證,並可與民間認證機構合作。
(3)對製造危害健康食品與不安全用品的業主,應嚴加懲處。
三、 制定合乎永續發展的經濟政策
(一)積極宣導教育民眾節能、節水觀念,使能源、水資源都能被有效運用。
(二)推動綠能及綠色產業:
代替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及高耗能、高排碳、高污染的產業
(三)發展知識密集及台灣特色文化產業:
發展知識密集及具有台灣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新產業,打造「台灣品牌」
(四)積極發展在地經濟,讓在地活力得以充分發揮:
1.為下一代鋪路:台灣必須發展「在地經濟」,讓在地的活力能夠充分發揮,完成台灣下一階段工作機會以及經濟動力的來源之一。
2.發展在地農業:
(1)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31%,因氣候變遷,全球糧食生產極不穩定,台 灣 應守護既有農田,並停止不當徵收與休耕政策,使農業人口回流。
(2)發展永續農村生活圈:
1)健全農耕體制:
A.增加水稻耕耘面積,研發新品種,保障糧食的自給自足。
B.禁用農藥,合理的施用有機肥料。
C.利用包含豆科植物的輪作制度,提升地利。
D.利用雜作或兼作以及生物防治法減少病蟲害損失。
E.產品必須經過嚴格檢驗與認證,或透過參與式保障體系打造台灣品牌,提升台灣農產品的聲譽。
2)建立農村優質的生態環境
A.適度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樹木。
B.善用生態池及濕地,使無毒汙水可以循環利用,並為發展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製造條件。
3)恢復與創新部落經濟
A.進行文化教學:繼承傳統,研發創新。
B.推廣生技產業:尋找部落資源,研發創新技術。
C.推動部落新環境:維護生態景觀,創新現代部落風貌。
3.結合城鄉在地特色,包括城市、農業與景觀以及衍生的文學、藝術與創新文化。讓傳統農業注入現代元素及知識成分,讓原本的文化更多元,更強化,使城鄉形成就業/生產/消費共同體。
4.發揮台灣海島經濟優勢:
(1)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海岸線有1139公里。它是開放的,外來種和本土種交錯的,本應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與特有的天然海洋景觀。由於過去長期戒嚴,台灣的島民並未享受過海洋生活,而且西部海岸線已遭沿海工業嚴重汙染,今後我們必須認真維護海洋的生態環境,使黑色的海岸能早日恢復生機,能成為國人休閒的首選以及國外遊客觀光的聖地。
(2)台灣共有230個漁村,平均6公里就有一個漁村。但由於沿海汙染 及過度捕撈,近海資源日漸枯竭。政府應大力協助漁民恢復過去台灣漁業的榮景。
(3)從地球位置來看,台灣面向了全球,美、歐、中、日、東協五大經濟體的四個。在謹慎簽訂ECFA後,我們應儘量利用這優勢,積極尋求對外擴展,成為區域經濟的樞紐。
四、 建立優質的生態鄉村城市
(一)守護河川土壤、空氣與水源:
1.保護山林,嚴禁不當砍伐。
2.嚴格監控各類污染源。
3.加速完成全國汙水下水道工程。
(二)改進城鄉交通運輸系統:
1.建議及鼓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抑制私人汽車與機車的增長。
2.短程儘量騎腳踏車。
3.鼓勵在地工作,縮短通勤距離,減少因擴建道路而佔用大量農地。
4.嚴格限制車輛排放有毒廢氣,並促使改用清潔能源。
(三)發展綠色設施:
1.基地應適當綠化,並能與河川整治、公園建造做整體規劃。
2.基地應做到保水、儲水,節省用水及水之再利用。
3.節省能源,增加能源效率與改用再生能源,逐步走向非核家園及永續能源系統。
4.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如:自然通風、自然採光,避免使用有毒建材與塗料。
5.推動廢棄物減量與再利用,社區、城鄉都應分別建立垃圾、有毒物以及污水收集與處理的完善系統。
6.儘量將回收的廢棄物中可再利用的物材循環使用,無毒並能分解的有益有機物則回歸土壤。
(四)推展綠色消費運動
1.鼓勵民眾重視心靈的提升,崇尚簡樸生活,儘量食用天然與綠色產品。
2.鼓勵民眾購買在地城鄉產品。
3.不購買無詳細標示及認證的產品。
4.教育民眾環保與生態保育知識,激起民眾環保與生態的自覺意識。
五、 建立學校社區化的社區
(一)健全的社區單位:
社區是現代公民活動及共同生活的基本單位,社區健全是現代進步國家的必要條件。
(二)落實地方自治:
學校社區化是落實地方自治及教育權力下放的具體表現:
1.社區居民可藉由參與里民大會,學習如何開會,使孩子及成人都能學到民主與法治的真諦。
2.每個社區相當一個里,設一個社區發展中心(簡稱社區中心),包括社區教育委員會,社區營造及規劃中心、里民大會、圖書館、運動場、劇場舞台、合作社,並整合幼兒園、小學、中學、社區大學,學生不必長途跋涉到其他學區或縣市就讀。居民、家長與教師皆可以在社區大學進修,這樣才能達到公民終身學習的理想。將終身學習、公共參與、社會決策、生活美學,融為一體。進一步催化學習型公民社會的實現。
3.孩子最佳的成長環境:
學校社區化是孩子成長的最佳環境:
(1)由於家長的引導,孩子可以安全地進入社區,擴大生活領域,增加與 社區居民相識的機會。
(2)增加關心及幫助社區內弱勢族群(如:嬰兒、身心障礙者、失業者、 原住民、老人、勞工)的機會。
(3)由於熟悉社會環境,漸漸蘊涵對鄉土的熱愛,自然產生保護與改進社區的意願。
六、培育高素質的公民
(一)理想的學習型社會是培育高素質公民的保障:
所謂理想的學習型社會即是透過政策支持,資源提供,促進公民個人學習,城鄉組織學習以及整體社會學習以提升公民終身學習能力,並能以學習因應改變、發展全民的創新應變能力,促進全民的自我實現與城鄉的永續發展。
(二)學習型社會之策略:
1.提出對學習型城鄉的願景與承諾,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國家高素質的 公民越多
建立理想社會成功的機率越大。
2.建立完善的學習資訊網路。
3.行政院應優先編列教育特別預算,培育高素質的公民。
4.各縣市應普設優質的幼兒園及公立高中與公民大學。
5.誠心實施優質的十二年一貫制的國民基礎教育,使青少年早日脫離惡性競爭的苦海。
6.高等教育應擁有「追求差異」的權利,並應與社會發展聯結。台灣不需要每一所大學都成。
7.為學術生產的工廠,各校都有權力發揮自己的特色。政府更不應將全民的資產只照顧少數菁英,而犧牲弱勢者學習與發展的權利。
8.從學校社區化落實地方自治及教育權力下放,使民間不同進步的教育理念、目的與方法的學習場域都能自由蓬勃發展。
9.關注弱勢及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族群之處境,大力推動性別、族群、階級平權與共治。
10.推行全民安全教育、定時舉行防災救災演習。
11.從珍惜與關懷人、生命、社會、生態及在地文化,發展台灣生命美學,地方學與台灣學。
12.從公民會議、公共論壇,培養民眾參與公共事務進而推動直接民權。
13.推動全民利用IVOD監督政府、國會與議會,並建立公民監督網站,將政府決策、執行進度與品質,以及國會、議會立法與監督政府的過程全部透明化。
七、知識份子應負的社會責任
知識分子經常位居要津,掌握社會資源,主導社會發展,形成近代社會的菁英階級:
(一)知識份子應保持高度自覺,謙遜地傾聽與吸納不同的意見,以免誤犯菁英主義者,因高傲與獨斷容易造成的錯誤。
(二)高等學府應打破SCI與SSCI的迷思,走出企業與學術代工的桎梏,從重視與解決台灣的自身問題做起。因為台灣面臨的農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教育普及問題,也是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普遍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有不同的專業及具備跨領域的知識與經驗的人參與,絕非少數政府技術官僚可以全盤掌握與解決的。這時素被敬仰的知識份子,正是可以走出象牙之塔貢獻所學的機會。如果我們因此能走出困境,我們的經驗必能作為其他國家的參考,這樣的價值絕不小於學術價值。
八、立足台灣走向世界
(一)進入全球化的21世紀,台灣的發展空間已隨訊息傳遞的進步日形擴大,台灣除了與貿易國訂定雙邊協定外,應與每一個國家都站在相互尊重的立場,保持和平互存關係。我們應有信心,在吸納國外不同文化精髓時,台灣特有的文化與智慧亦將豐富世界文化。
(二)兩岸政策應著眼在未來關係的建構,尤其是應以民主與人權為基礎,而
不是受歷史框架的桎梏,我們應依照台灣和中國共同的責任和利益,尋求公民社會的彼此結盟,共同追求和平穩定以及繁榮發展的契機。
参、我們的呼籲和盼望
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人類共同的命運已不斷召喚我們,必須盡早尋求一個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生存策略,在多元選擇中達到一致性的和諧。在自由生活的同時,兼顧公眾利益、全球利益;在追求短期的目標時,不忘長期的宗旨。
台灣是一個蕞爾島國,但具有豐富的多元文化、民主法治經驗及島國特色。如果2300萬人的素質能夠不斷提昇,早日覺醒,對人類生存的理念與發展目標能堅持與積極實踐,我們相信台灣在不久的未來,必能走出一條趨向公義、生態社會永續發展的路,做為世界的一種生存與發展典範。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