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宅院教我的事 - 為2012地球日女性綠色經濟論壇而寫

您在這裡

作者
蔡晏霖/大宅院友善市集志工,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蔡晏霖/大宅院友善市集志工,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本文為作者全文版,感謝晏霖提供!

 
我在粉紅色裡長大。小學三年級時,父母辛苦存錢買了房。他們給兩個女兒的禮物,是一間塗滿粉紅色壁漆並且從書桌、衣櫃到抽屜都貼滿粉紅色假木皮的房間。直到出國離家,我始終不喜歡那個房間,卻不知道是因為討厭那滿眼的粉紅色,還是因為它的廉價。
 
我的粉紅色夢靨當然不是父母的錯,而是一個認為「女生喜歡粉紅色」的性別刻板預設,成就了一個無遠弗界的粉紅色女性經濟市場。當特定的性別、特定的人格特質,與特定的商品之間被做了串連(粉紅色 =溫柔 =女性特質 ),女孩與她們父母的選擇其實少得可憐。顏色何辜,一切只因我們的文化帶著性別框架。框架限制了人,限制變成壓迫,壓迫激發對抗。多年來,無論穿衣、畫畫、買日用品…我從不碰粉紅色。
 
直到我走進大宅院。那是2009年的冬天,開市甫半年的「宜蘭友善耕作小農市集」也正好三遷落腳冬山慈心華德福幼兒園,正式更名為「大宅院友善市集」。這裡是大宅院,因為市集的主場地位於幼兒園兩層粉紅色主體建築的中庭;每逢第二與第四個週六的早上, 十幾攤在地農產與手作攤位沿著中庭簷廊擺開,把這片粉紅色的ㄇ字型空間變身為五顏六色的菜市場。這裡是大宅院,當然更因為這裡的氣氛親暱熱絡,生產者、經營志工、消費者往往一走進中庭就開始對話、插話、喊話,彷彿同住一個院落的鄰居。對許多來者來說,逛大宅院確實就像串門子,攤攤熟門熟戶,一邊買菜一邊話家常。是在大宅院,我第一次覺得粉紅色好看。因為當粉紅色的院落加上蔬果的綠、米食的黃、手染布的藍、有機棉衣的白,粉紅就成為一抹最溫柔和諧的背景色。
 
我很快成為大宅院的一份子。大宅院的會議裡,笑聲比進度多,夢想比野心多,而每場大宅院的主題產品,也總是送出去的比賣出去的多。和台灣其他地方的農學市集比起來,大宅院的銷售額始終少得可憐,然而我們的朋友越來越多。成立三年來,陪伴大宅院前行的不是專職人員與立案組織,而是只有義務沒有權利的市集委員、華德福家長、小農夥伴、在地消費者與志工。有趣的是,大宅院的工作夥伴們, 無論從生產者、 組織經營者到消費者,都是女比男多。尤其大宅院中獨立耕作與銷售的女農比例,不止高於一般慣習農人,也高於其他新型態小農與農夫市集。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台灣農村與農業的女性勞動參與程度始終很高,但「自主」務農的空間卻相對很低。根據我的田邊觀察,在農村裡女人做的工不比男人少, 駛農機、管理、挲草、割稻、扛穀樣樣來,但卻少有決策、發言與代表的機會。(而且女人務農的空檔要煮飯餵豬帶小孩,男人休息時卻可以去廟口天南地北。)即使在新興小農圈裡,當一位自力維生、自主務農的女農在看地、租地時,她還是有不小的機率會碰到地主說:「叫你頭家來簽約!」 然而大宅院市集卻群聚了一群優秀、自主又能獨當一面的女農,無論他們有沒有、是不是與另一半一起務農。她們克服了種種台灣農業與農村的性別刻板印象,也成為大宅院最強悍而美麗的身影。
 
加入大宅院,我們承諾照顧人與土地,相互支持陪伴,共學成長。這些照顧、支持、陪伴的事情當然不是只有女人才做得到,但是這群大宅院的女人似乎做得特別好。在大宅院工作、學習與成長,我看見連結的力量、包容的力量、轉化的力量、承擔的力量、合作的力量。我相信,這不是因為女人天生就擅於合作照顧與溝通,而是每位女人從小在種種限制中突圍而輾轉練就的一身功夫。
 
一個粉紅色的中庭,加上蔬果的綠、米食的黃、手染布的藍、有機棉衣的白,粉紅就成為一抹和諧的背景色。大宅院教我的是:當粉紅不再獨大,性別框架不再專斷,我終於可以接受,溫柔可以是女性特質,就像獨立自主、分享溝通、照顧連結、勇氣承擔、支持合作也都可以是。女人的顏色是粉紅色,也是綠色、藍色、紫色、白色與黑色。女人的顏色是彩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 大宅院友善市集已經從2012年1月起固定於宜蘭市演藝廳舉行。從2009年秋天起,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給了大宅院市集一個最溫暖最穩固的家,讓市集得以成長茁壯。2011年的冬天,因著宜蘭縣政府的肯定與邀約,大宅院市集懷抱著家的記憶與養分,邁步走向宜蘭市中心,希望與更多的消費者分享友善生活的理念,也願與更多宜蘭人共同召喚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僅以此文紀念那個粉紅色的宅院,並感謝慈心幼兒園全體師生與家長們始終如一的支持;有我們同在的地方,就有大宅院!
 
欲知更多大宅院友善市集的產品與精彩活動報導,請上市集部落格 (https://ciximarket.blogspot.com/)與 市集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大宅院友善市集/193050410716135)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