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常生活的前提:與民同心、與環境同行

您在這裡

吳碧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蔡總統在元旦談話時說到:「身為總統,2021年,我最重要的責任是:讓大家如常生活,並且跟著全球經濟復甦的脈動往前進。這也將會是我們努力的第一要務。」
 
而我們要提醒,如常生活並不是憑空發生的,在面對氣候危機的當下,國家所制定的產業政策牽一髮動全身,長期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如何在生態、環境、農業、社會、人員等多種面向達到平衡,需要從國家的角度制定可行政策,多方發展。
 
疫情下台灣靠著中央和民眾共同努力,才能享有世界少有的「如常的生活」,但在嚴峻的氣災情已經使台灣成為全球氣候災民中的一員,「如常」生活也將變得越來越可貴。因此,我們要提醒蔡政府,防疫的成果的確值得台灣驕傲,但氣候帶來的威脅,一點都不會輸給疫情,面對氣候變遷,我們一樣需要超前部署。
 
台灣正經歷百年來最嚴重旱災:彰化縣進入稻作休耕期,嘉南地區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及白河水庫的灌溉區,今年一期稻作繼續停灌休耕面積達1萬9385公頃;但新北市瑞芳──猴硐間卻因連續大雨造成邊坡滑動,影響台鐵通行。年復一年的南旱北澇,極端的氣候所造成的農業休耕、用水排擠以及未來將更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卻又因大雨釀災,實非我們想要的「如常生活」。
 
因應氣候變遷,我們呼籲蔡政府:
 
一、從能源的角度:應該盡早為台灣規劃2025年之後的中長期「能源規劃」與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且讓更多人一起發展綠電,讓公民成為綠電的生產者,增加台灣更多元的能源可能。
 
透過「公民電廠」的模式,把發電的收益挹注給公益,也把綠能的好處留給在地,成為社區可以使用的公共資源,促成社區資源循環,民眾不應只被視為綠能的消費者,更可以是綠能的共同生產者。
 
二、從食物體系切入:「食農教育法」立法迫在眉睫,應儘速完成立法,以期能夠提升農業經濟價值;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將有助於恢復地力與生態永續;減少對進口食物依賴,積極提升國人珍惜食材,不浪費的行動力。
 
面對高度爭議的萊豬開放進口;政府一直將焦點放在萊客多巴胺的殘留量對人體無害的科學依據上,但針對台灣人的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風險評估科學數據卻很薄弱,也沒有代表性,科學研究應該交由公民團體共同檢視,風險溝通與公民參與是政府最起碼應該提供的保障。
 
發佈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