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食農教育法三讀通過!!

您在這裡

|食農教育法三讀通過|

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推動,食農教育法在今天(4/19)正式三讀通過!

主婦聯盟將會持續投入子法規的修訂與建言,讓食農教育可以真正落實在生活各領域中。


|主婦聯盟的推展歷程|

食安風暴連環燒  是推動食農教育的轉機

35年來,主婦聯盟歷經了共同購買運動、非基改運動、2005年校園午餐、親子飲食教育、蔬果農藥與硝酸鹽減量運動、2009年反美牛運動、反瘦肉精進口2012年輻射食安保衛戰等行動。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及食安倡議後的反思,讓我們深深體悟到,法制系統的確立,對守護食安與持續推動國民食農素養提升之重要性,才能讓大眾重視這生活上最小但也最複雜的議題,引導不同領域朝向共好共善的價值前進,這也是主婦聯聯盟持續推動食農教育立法的原因與動力。

2013年台灣深陷食安風暴,民眾突然發現「飲食」這件事明明是生活中的要事,但卻與自身越來越疏遠;而在危機發生時,卻沒有能力來理出頭緒、預知未來。原來早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食物主權,被迫交給壟斷型食品廠商、超市、認證商標或政府單位。
2014年廢油事件、餿水油、飼料油事件,是社會面對食安恐慌的高峰,雖然有《食管法》修法為《食安法》,仍無法減緩社會不安,我們深覺儘快制定食農教育法案才是當務之急。透過實施食農教育,不僅能提升國人健康、促進糧食自給率的提升,更能改善生活環境。

從綠食育到食農教育立法的漫漫長路

  • 2011年開始進行綠食育的推廣研究:2011年新竹教育大學張瑋琦教授執行農委會的「農村綠色飲食與食育推廣方案之研究」科研計畫,是國內第一個研究食農教育的計畫,該計畫定義出食農教育的基本範疇。
  • 2012年食育立法討論:2012年姚文智等立委注意到日本食育基本法,開始舉辦公聽會,張瑋琦教授提出「食農教育不能只談國產農業,要把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納入,也不建議比照環境教育法的時數規定」。
  • 2014年成立「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2014年4月1日主婦聯盟基金會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李丁讚教授、張瑋琦教授、田秋堇立委辦公室、樊欣佩律師成立「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簡稱食推盟),並推舉李丁讚教授為聯盟召集人。食推盟在4年內召開近20次會議,逐條撰寫與修正文字,完成食農教育基本法草案,草案納入社區的角色,讓食農教育跨出校園,成為全民運動,讓食物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負起友善食農、傳承飲食文化的責任。
  • 2015年辦理「食農教育立法論壇」: 2015年1月18日在宜蘭縣政府辦理「食農教育立法論壇」,邀集衛福部、教育部、農委會和環保署一級首長,及關心食農與食安等民間團體與個人,分享中央與地方的食農教育政策願景與經驗,共同研討食農教育法制化的可行方案,並促使相關部會做出具體行動承諾。
  • 2015年集結眾人連署立法:2015年「食農教育立法推動聯盟參與擬定的《食農教育基本法》,於9月17日集結眾人聯署將法案送進立法院。鍥而不捨地向國、民兩黨中央進行遊說,後續國會全面改選,無法完成立法程序。.
  • 2015年後持續進行在地的食農教育平台的搭建與公私協力對話:除催生法案外,主婦聯盟也將立法過程視為一個社會對話與在地創新的食育運動,努力連結在地的食農教育平台。一個是與南部數個關心民眾飲食健康權的公民團體共同組成「南方食育聯盟」;另一個則是參與由台北市逐步擴展的「雙北食農教育聯盟」。這兩個平台,NGO、生產端與地方政府部門的人員都參與其中,於是公私協力互相熟悉雙方平日對食農的思考、價值與語言,互動從不間斷。
  • 2015年提出「綠色飲食生活圈」的概念:2015年我們連結到更多關心環境與實際付諸行動的夥伴,提出「綠色飲食生活圈」的概念,要讓飲食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透過制度性、持續性的支持, 培力具現代性、團結的綠色消費者, 打造綠色飲食生活圈。
  • 2018年持續倡議立法:2018年再次啟動倡議「食農教育立法」草案,後續即在立法院擱置。
  • 2018年後
  • 持續累積在地社群能量與城市食農創新行動:我們在城市中展開了食農教育模式的實驗行動,試圖摸索出不同族群、地區居民如何看待自己與食物系統的關聯性與需求。除了與台北市產發局合作培力多個社區的食農教育、持續陪伴學校成為食育的社區基地,也與大學生、上班族持續創造「社區綠廚房——自煮運動」。
  • 連結更多食農社群,建立綿密網絡:運用3年時間針對全台各地農村婦女進行培力、輔導,在活動設計中帶入食農教育與綠色經濟內涵。
  • 2019年後疫情與國際貿易壓力,讓食農教育法的推動又有了新的能量,「支持台灣在地生產農作物」,將成為保障臺灣糧食安全的根本之道。
  • 2020年萊豬進口議題甚囂塵上,主婦聯盟再次發聲主張儘快通過食農教育法:2020年主婦聯盟再次主張行政院應儘快重新召開食安會報、立法院儘快通過「食農教育法」立法,把食物、農業、土地、綠色生活方式融為一體,厚植台灣食安軟實力,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良方。
  • 2021年面對國際貿易的壓力,主婦聯盟再次推送食農教育立法的要求,以因應國人深感飲食不安全及食物保全受到威脅。主婦聯盟及相關民間團體把握時機推送食農教育立法的要求,促使今年法案順利過關。

|食農教育推動的下一步|

因應氣候變遷挑戰及食安倡議後的反思

從綠食育到綠食圈     由教育到不同領域及社群網絡的共善、共好、共同前進

食農教育法制化成功需要長期推動,未來還需要中央各部會盤點食農教育的經驗、法案,突破各法規的界線,如環境教育法、國民營養法、農業基本法、學校衛生法相關法規都與食農教育的推展有關,增修配套法規進行介面的融合與推展。各地方可適地的推動制定自治條例,有效整合各局處與民間團體,共同推動具在地特色的食農教育。另外提供融合多元價值的教材,創造生產者與消費者互動交流環境,建立資訊整合平臺等,都是推動上需具備的配套空間或軟體環結。也發展食農教育互動網絡,刺激民間與地方政府共同訂定具創意的「食農教育行動計畫」,推動全民食農教育運動,創造真正能兼顧食安、環安及農安的台灣新綠色生活模式,也引導不同領域及社群網絡,朝向共善、共好的價值前進,讓消費力成為我國農業結構轉型的支持與後盾。

跳脫農業體驗活動  加入治理概念    

讓台灣農業生態可以系統性且延續性的改變

這個法案姍姍來遲,食農教育經由民間各團體的推動,在台灣早已遍地開花。近年來有許多單位推動食農教育,包括非營利組織、農會、社區組織、農業生產者團體等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實踐或是與學校合作推動食農教育。但是,通常都是單點或是單打獨鬥,較缺乏長期及地區資源整合概念,以致經常淪為單純農業體驗活動,無法真正發揮食農教育的理念與精神。我們期望立法後的食農教育能跳脫校園種菜、採收的模式,借由飲食連結更多元的食物議題。

從「綠色飲食教育」到「綠色飲食生活圈」的推動,需要促及各樣不同的社會角色,例如:學校、社區、家長、消費者、農民/生產者、廚工甚至企業等等,是長期社會價值的改變,需要搭接更多介面與利害關係人的互動。也需要加入治理概念,讓食農教育可以跳脫體驗活動模式,成為台灣農業議題水平溝通與垂直溝通的開展,逐漸將友善農業面臨的各樣問題,找到多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對焦,發展出更多友善的系統性作法及可持續推動的在地解方,進而改變社會價值與生產環境。

發佈單位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