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飲食文化×地方創生】 食農永續與產銷之間的協作對話
您在這裡
113年 飲食文化×地方創生 公眾論壇
食農永續與產銷之間的協作對話
現場直播請點選以下連結→https://youtube.com/live/AwrOGuir8tQ
時間: 113年6月1日(六)09:00-17:00(全程共8小時)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教育館3樓 視聽教室310 (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101號)
113年飲食文化×地方創生公眾論壇— 食農永續與產銷之間的協作對話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國立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
執行計畫|112-113年飲食文化與地方創生計畫、113年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計畫
-----------------------------------------------
連接食農永續與產銷之間的協作對話
支持地方創生生態系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共同主辦,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國立清華大學區域創新中心共同合作,於113年6月 1日週六假國立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教育館3樓舉辦113年飲食文化×地方創生 公眾論壇 | 食農永續與產銷之間的協作對話活動。
以「打造臺灣永續飲食文化的在地未來式」為願景,呈現新竹的在地行動實踐,還有過往社區營造與社區規劃師推動能累積能量,還有新竹的企業與社會支持。
飲食文化×地方創生 新竹永續飲食文化與地方DNA梳理
本次論壇共分為三大主題,第一主題為「新竹飲食文化與生態圈建構:永續環境與飲食文化的在地行動」,呈現新竹縣市目前的永續飲食生活圈的交織樣態。第一場由李丁讚老師開場,由地方特色作物定義飲食文化生態圈的核心,建構對自然、社會與人文生態的完備,也呈現風土風味的關係。邀請國立清華大學區域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李天健以「大新竹食事」來談「區域特色飲食文化與支持系統」,由對竹科人的問卷調查,了解竹科人的思維,提供未來食農教育推動的參考,也期待未來學校食農教育需要銜接農場合作,也建構與企業的未來支持系統。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從女力實踐分享「農普知識建構與合作社經濟」,將地方知識與農業知識交叉比對,找出在地有興趣的農普知識,可以延伸成為在地飲食文化發展的基礎。東海窟食農示範基地主理人王志文來分享「如果『地方』成為教學材料食農示範基地與學校合作」,從新竹的河霸田到成為石駁坎環境變化,轉化在地成為學習的場域,突顯人類適應環境,回應災害,形成韌性行為,也是食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竹蜻蜓綠市集的重要推手亦為台灣綠市集協會前理事長林宜璇以「蹲點梳理地方DNA :竹蜻蜓綠市集的在地行動與永續發展」,從綠市集的發展,理解食農與產銷的對話,回到農學市集的價值,生產者與消費者如何面對面,讓買賣更有溫度,甚至回應環境議題。在會後的座談,透過參與者的提問,了解在地土地的利用將會影響在地食物的取得,也會影響我們的飲食文化,需要教育上有更多的價值思辨,也需要政治治理的強化。
圖: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李丁讚榮譽退休教授由地方特色作物定義飲食文化生態圈的核心,建構對自然、社會與人文生態的完備,也呈現風土風味的關係。
第二主題則為「飲食文化與社區營造:風土、風味、人情味」為主題,從過往在地積累能量,可以做為地方創生結合飲食文化推動的的墊腳石,環境與氣候的遭逢,產生不一樣的風土風味,像北埔火燒柑,透過人的生活營造,更能產生不同的風貌,也能改變慣性農法朝向更生態的方式。邀請長期蹲點新竹的新竹縣社區規劃駐地輔導計畫主持人曾綉雅來談社區規劃師計畫中規劃了330個空間亮點及培育了700多個社規師,回應新竹縣80%以上的丘陵地,面積小多樣及旱作的特性,不同的高度,產生不同的風味,進行與在地食材設計的十三鄉鎮間的食農營造與永續微旅行。以及返鄉工作的的張伊貝分享「尋味南埔:返鄉者的在地生活實踐」,從城市工作者決定回到有著百年水車的南埔農村居住。陳宜偲「客家米食得好時好食:粄食文化傳承與推廣」返鄉創業,以品牌凸顯客家米食。現場還帶來客家小點讓來賓們品嚐。
圖:陳宜偲「客家米食得好時好食:粄食文化傳承與推廣」返鄉創業,以品牌凸顯客家米食。現場還帶來客家小點讓來賓們品嚐。
最後第三個主題則是從「產業創新與企業ESG:SDGs、企業ESG與飲食商活實踐」切入,希望可以連結新竹科技園區企業的ESG推展,形成有地方感的永續市集,讓社會資源共好。邀請合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林錦蘭永續長分享其ESG實踐成果,還有半個科技人投入文化創業的鴻梅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添順分享串連新竹地方文化社群間的合作與推展模式,為讓人羨慕新竹人驕傲的地景。苗栗獅潭鄉藏山椿工坊主理人劉耀聰以苦茶油進行在地產業創新行動、還有島內散步-地食新竹新竹區域資深總監郭又甄分享如何與企業共同規畫永續與食農旅遊的經驗。
減碳環保禮品,帶動台灣友善環境新文化
現場也提供講者減碳圍裙,由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提供企業原本要銷毀的布,由單親媽媽協助製作成圍裙。與會學員提供木漿海綿,吸水將膨脹成為洗碗海綿,用完可以堆肥再利用,100%可自然分解,也透過本次的合作,讓更多企業可以減少廢棄物,思考結合社會資源,創造更多共好共創的可能。
圖:與會貴賓穿著減碳圍裙,也提供企業廢棄物再利用的另種作法。
---------------------------------------------------------------------------------------------------------------------
後記:食農教育法通過之後-2022-2024年我們做的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