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呈現] 我喜歡中式麵食

您在這裡


我喜歡中式麵食 / 陳色軟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就喜歡麵食。

未上學前三年,午餐大都由阿公打理,除卻得外出上班、上課的家人們,只剩我倆在家。那個年代,沒電鍋可保溫飯菜,三餐皆由大灶大鍋、燃燒稻草煮成,清晨由我的母親早起,一手包辦全家九口早餐,中午則由阿公接力,煮個簡單快速的湯麵,有時是牡蠣麵線,有時則為青蛙酥配麵,甚至吃過老鼠肉拌麵。回想起來有些噁心,但那個利用現有材料作為食材的時代,我都吃得津津有味,掌廚的阿公也樂見這樣的情景。

其實,阿公的廚藝比媽媽好,他替得加班的媽媽張羅家中晚餐,祭拜或鈺大節日時,也由他倆人聯手烹調,年糕、蘿蔔糕、紅龜粿、粽子等各樣應景糕點紛紛出爐,也是孩童們最引頸期盼的時刻。長大後,搬離鄉下,逢年過節也少了熱鬧的氣氛,也無大鍋大灶、也無傳承,年輕一輩在市場即可購得便利的年節食品,工商社會中的年輕一輩,誰想自己動手做麵食?只是現成的東西仍少了一點「媽媽的味道」。

婚後的小家庭茹素,素食的麵點取得不易,大部分也不盡可口,難覓不計成本、真材實料又極少添加物的佳餚。早先萌生自己做的念頭,久久未付諸實行,總在自行設下無形的心理障礙,直到近期翻了《麵點新手必備的第一本書》後,又因緣際會地參加中式麵食課程,隨著老師實際操作,終摒除了心中的那份懼怕,買了桿了麵粉,誕生包子、饅頭、水餃、煎餅等,陶醉於手工食品的美味與美好,珍惜每份健康又營養的經驗,花費較高的僅需一把時間。比如水餃的製作的過程,調和麵粉、酵母、水等的比例,麵團揉畢還得等上一個小時的發酵時間,接著切塊、桿麵皮、包餡,再等上40分鐘的鬆弛時間,終能入鍋煮熟,我常善用時間,同一時段中進行三種麵食的製作,備好一定分量後兵入冰箱冷凍,往後即可取出煮食,相當便利。

假日與好友的自行車晨騎,總帶著自製饅頭分享,個個讚不絕口;聚餐時,自己水餃也是餐桌上的紅牌,一切辛苦都值得,這是我的麵食經歷。

色軟1.jpg@上傳用圖片 色軟2.jpg@上傳用圖片 色軟3.jpg@上傳用圖片 色軟4.jpg@上傳用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