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系列報導一】地方自治下的食農教育公私協力

您在這裡

【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系列報導一】地方自治下的食農教育公私協力

南食盟於2015125日舉辦「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邀請地方政府與推動台灣食農教育之民間團體,針對食農教育推動現況與政策、法規和預算等層面之需求與經驗進行交流討論,除了邀請宜蘭的經驗分享,也盤點南方各團體的推動模式與經驗。

第一場次邀請宜蘭及台南的代表,從公私協力的角度來談地方食農教育的推動。

宜蘭縣政府農業處:食農教育工作才開始,所以我們要繼續走

宜蘭縣從103年開始推動食農教育工作,制定「有機農業促進自治條例」開始展開校園有機食農教育,農業要先做好,才會有下一步安全飲食甚至環境教育。剛開始大家對食農教育概念並不是那麼具體,至於公部門到底是哪一個單位應該來推動這項政策?食農教育若僅止於單一部門的業務應該都不會做好。透過政府推動只是在學校間開始有一些線的串聯,真正到消費者、全民還有一段距離。

除了校園的食農教育之外,縣府也嘗試推動可食風景與北宜雙城合作。宜蘭縣先是要求跨部門秘書處、教育局、環保局、社會處一起動起來,每週二開辦可食風景體驗課程,在縣政大樓操作可食風景。民眾來縣政府洽公的時候就發現有一些不一樣,這是改變的第一步。農業處在辦理植樹節期間開始種菜,在2013年綠博開始佈展時融入可食地景的展現,也在綠博作一些蔬菜花園設計競賽,接下來這樣的概念也會延續。也與台北市政府簽訂雙邊合作,由柯市長與林縣長做一份合作備忘錄,提出方案給台北市到宜蘭做一個食農教育體驗,設計農事體驗、農產加工等方案。

負責分享的楊科長提到,食農教育工作才剛開始,所以我們要繼續走,落實食農全人教育-連結農村、社區、 校園、農會,持續推廣到不同的層面。

宜蘭縣深溝國小:拋下的每一顆種籽,都從小朋友開始

深溝國小擁有1.2公頃的校地以及150位學生,農田在學校旁邊,由老農免費提供。有別於一般的體驗種植,小朋友採用古法種稻,要先在田裡踩泥巴、直接在田裡播種,施天然肥(米糠),用傳統的劃線工具再自行插秧,平常一頓飯小朋友都吃不完,體驗當日的插秧飯倒是吃的精光。小朋友也自製除草、除螺工具,福壽螺一公斤可以賣8塊錢,30個孩子檢一分地,下課都去排班,福壽螺都長智慧不敢靠近田岸邊。農民流傳一句話:百般武藝不值得鋤頭掘落地(台)。

孩子們透過食農教育有什麼改變?第一是生命教育,二是愛物惜福,三是食安教育,其實我們拋下的每一顆種籽,都從小朋友開始。

台南市政府官田區公所:築夢官田,邀請大家一起燒炭救官田

今年七月份開始接觸到食農,台南市政府給官田一筆十萬塊的經費做社區營造,官田的菱角占全國產量70%,菱角殼重量佔55%,400公頃可以有6800噸的產量,光是菱角殼就有三千多噸,不是被棄置田邊就是隨垃圾車清運。參考碳化稻穀的經驗,目前官田運用炭化技術,正在進行炭化菱殼的試驗。官田是一個農業區,目前有一些區域在推動有機農業大約有27.53公頃,一開始自認為計畫推動可行性不高,但到現在已經進入到第四階段。

在社區關懷方面,目前獨居老人用餐的的部分是從六甲供應到官田,若可以透過學校供餐系統,就可以讓長輩吃到熱食!一開始邀請區公所夥伴加入共食,只有寥寥10個人參與,後來發現學校營養午餐只有35元,不但便宜又好吃,大家就很踴躍的響應。

區公所隔壁就是官田國中,校長將校區提供給區公所來規劃使用,校園可食地景計畫就此產生,官田區有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為了引進嘉南大圳的水,利用閒置的水溝作為渠道,又為了讓居民和學生更有參與感,將空間規劃在馬路旁,透過這樣的安排,把對土地關心的相關人、組織團體都串連起來。

參考碳化稻穀的經驗,官田區正在試驗菱殼碳化再利用,燒炭時產生的高溫可達七百度,可以用來煮雞蛋、菱角,甚至可以淨化水質,並觀察碳化的菱殼在田裡會有什麼樣的變化,這項技術不止用在學校,也推廣到社區。「燒炭救官田!」指日可待。

台南市官田國小:讓我們用吃改變孩子的未來

為什麼要來推動食農教育?現在少子化、往都市集中的現象,生活跟所在的土地已經脫節,鳳梨長在哪裡也不知道,各種食安問題讓人怵目驚心,也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希望透過食農教育作為學校特色課程發展,培養孩子生活自主的能力。

為了降低老師教學上的壓力,尋找課程中與食育有關的單元來進行食農教育,內容融入官田特產菱角、水雉,搭配陳永華農業生態文化課程等等。官田國小開闢了四百坪的幸福農場,由於耕地面積較大,有建築廢棄石塊等問題,必須用怪手開挖重新整地,故引入耕耘機來耕作。

官田國小的食農教育課程是以兩位老師協同上課,邀請社區大學的自然農法講師共同授課,教授專業栽培知識,也在校園內自行培養菱角幼苗,在下一年度可以做菱角培育。校園內並做了魚菜共生的規劃,只是此項設施要花很多錢投入,目前投入二十幾萬還沒完全設置完成

官田國小的謝師宴,由畢業生分組辦桌,邀請老師及家長來吃。除了飲食教育、農業教育之外,也融入了地文化作為傳承、飲得食和(飲食的品味),並兼顧飲食美學。

系列專題:

【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系列報導二】民間食農教育推展案例分享
【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系列報導三】行動帶來改變

 

相關報導:

大紀元:【食農教育 高雄台南雙城宣言】
聯合報:【食農育願景 南、高市齊宣言】
公視:【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官田國小分享經驗】
環資中心:【吃健康也吃出土地情味 南方食農教育願景促立法】
國語日報社:【體會農夫辛苦 高市河濱種菜學感恩】

相關簡報下載

 

 
發佈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