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改造文化─向下扎根 分享國際

您在這裡

作者
陳慈美 / 生態關懷者協會祕書長

小清華開啟文化改造契機

長期探討文化歷史發展的原住民學者孫大川老師,二十多年前就曾經指出:「文化歷史的開展,是一種和創造力有關的可能性。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空間,並不專屬於多數或強勢的群體,它始終為少數或個體預留餘地。」他更強調:「或許政治有多數、少數的問題,但文化沒有少數,它需要一個開闊的胸襟,向一切可能的資源開放。」

小清華專班的設立,是八八風災之後,因清華大學少數有創意的教授而設立,開啟了文化改造的契機。因為,這樣的做法,可以讓面臨環境危機挑戰的全球社會從中得到啟發:救災之外,還有更根本的另類選擇──將環境教育與每個人生存的文化生態脈絡作結合。

台灣地球憲章聯盟青年團(ECTY)沿革

台灣地球憲章聯盟(以下簡稱ECT)獲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CEI)邀請參加他們的第25 屆研討會。ECT從台東地區部落,甄選四位優秀中學生,以「台灣地球憲章聯盟青年團」(ECTY)名義與會,於2011年七月上旬(7/3-9)至匈牙利參加「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看自然遺產和旅遊」(Natural Heritage and Tourism through Biodiversity)中學生國際環境教育研討會,向國際友人作專題報告「尋回小米文化、邁向永續未來」(Restoration of the Millet Culture In Search of a Sustainable Future),分享台灣的實踐案例,表現優異,獲得國際友人稱許和肯定。

小清華與國際接軌

2011年底,我受邀向原民班高二全體同學介紹 CEI 活動後,在屏北小清華專班全體老師和職員的全力配合之下,於寒假中舉辦兩次培訓營(1/18-19環境教育綜覽,2/6-7甘特寓言環境教育);並根據學生意願和參與培訓的多方表現,選出14名自然保育種子隊接受整個學期的培訓,又在2012年地球日(4/22)舉辦「確保未來的糧食安全」環境教育研討會。

此外,高二下學期的專題製作課,由資深原住民教育工作者林德義老師指導,直接採用2012 年CEI 國際研討會的主題「跨界合作的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 in Cross-Border Partnership),作為全體同學專題製作的主題。三月初,再從自然保育種子隊中,甄選出5位參加 CEI 於荷蘭舉辦的第 26 屆研討會代表,將全班同學專題製作的成果,作成向國際分享的報告。

環境教育新視野

面對21世紀環境問題嚴峻的挑戰,環境教育必須具備文化改造的格局,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營造出使每個人都能夠參的各種平台,才能夠引導整個社會邁入健康可持續的生態時代。

台灣環境教育法於2011年世界環境日(6/5)實施,台灣地球憲章聯盟期待藉ECTY小清華專班參與大型國際研討會之機會,啟動日後培訓更多青年學生及民間團體工作者參與國際環境會議或環境組織之教育活動,為台灣社會儲備定根母體文化又具國際視野的人才,落實永續未來的願景,確保當代與未來世代能享有泥土芬芳的豐盛美麗文化!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