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園地】洗土、燒陶到拉胚~我所知的陶瓷發展與食器

您在這裡

作者
王瑋彤/台大政治系學生

2013.4.23「陶瓷發展與食器」講座後記
 
前言
 
陶瓷,離我們的生活是那麼的近,又那麼的遠。
 
近,是因為如標題所言之「陶瓷發展與食器」,從遠古時代起人們就會燒陶以做為器皿,直到今日,我們生活中更隨手可得各種碗盤、花瓶等陶瓷器具…。
 
遠,是因為我們對「它們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同的顏色?還有不同的大小造型?」知之甚少。
 
今日這堂課,雖然僅只短短兩小時,卻也讓我這個外行人能稍微一窺陶瓷的奧妙。
 
窺探
 
窯是孕育出各種陶瓷的場所,從最早的開放燒、野燒,到後來的坑燒、穴燒,再有各種造型的羅馬式穴窯、橫焰式窯、倒焰式窯、竹南蛇窯及登窯等等…,到現代甚至有高科技的電窯。從千百年前起,在熊熊烈火中,一個接一個的陶器自此誕生,隨著金屬和氧化環境的不同,燒出的陶也顏色各異;據說老師傅還可以憑著多年經驗判斷出燒火的溫度!
 
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這句俗諺還說得真是不錯,在做陶瓷這一行,師傅無疑是一種非常尊敬的稱呼。
 
另外,瓷上的釉藥也是一門學問,釉裡紅、青花、粉彩、白釉、天目釉……如果沒有它們的光彩修飾,瓷器必然會黯然失色。
 
回首
 
雖然今時今日早已是機器的天下,真正的手工製陶還需要特別標榜,但自動化生產的陶瓷,卻始終是少了一份靈魂的底蘊。
 
回首淵遠的中華文化,陶瓷無疑是色彩濃重的一筆。
 
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紅陶、龍山文化的黑陶,還有台灣大坌坑文化的粗繩紋陶,那些質樸又極富生命力的陶器,是遠古人裝飾生活的證明。到後來商代有更精細的繩紋出現、周朝有造型極為特殊的陶器、秦代的秦俑、魏晉南北朝受西域文化影響……到清代乾隆時期甚至有御窯場,這些都是過去的人留下的足跡,提醒著我們今日的陶瓷發展是多少歷史經驗堆疊而成的。
 
反思
 
洗土、燒陶、拉胚……這些步驟千年來被重複了無數次,今日我們有幸還能在網路上、在博物館看到一小部分的成果留存,但我們自己呢?在讚嘆前人工藝之美的時候,高度依賴著現代高科技的我們,還能給後人留下什麼美好呢?
 
時代和大環境是改變了,人類也永遠不能回到過去,但若有心想要珍惜,花點心思瞭解、支持,但願正常人也可以為手工陶瓷的延續略盡棉薄之力吧。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