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園地】在地良食的101個可能性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雨涵/台大政治系學生

今日所邀請到的顧瑋老師曾經是台灣果醬品牌「在欉紅」的創辦人,目前則是「不二味」品牌總監與「台灣好食協會」發起人。

畢業於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但卻致力於發掘台灣在地美食的美味,希望把台灣的好味道分享給更多人。

雖然「在欉紅」的果醬與「不二味」的果甘好像只和台灣水果有關,但「台灣好食協會」包含許多台灣的各式美味。從顧瑋老師的言談中可以看到她對台灣食材的驕傲。


在地食材

在地無毒食材開發其實是能讓消費者、農友、土地環境三贏的方法。消費者透過在地品牌、整合平台牽線和小農直接接觸,在了解小農如何堅持有機細心照料植栽後,能安心的食用食材的美味,不僅是小農所盼望的,更是對環境無害的方式。

台灣的水果品質一直都名列前茅,香甜又多汁是它的特色,但我們可能從未想過在盛產期吃的香甜的同時,也有許多水果因為生產過剩不知如何處置。此時不如透過加工,讓這些水果的美味可以停留久一些。

雖然有些人可能對加工食品存在負面印象,認為比較差的水果才需要加工,又有許多添加物,那就大錯特錯。

今天因為參加這個課程,才能有機會品嚐到如此純淨甜美卻又香味四溢的台灣果乾與鳳梨酥。它的香味絕對和人工添加物不同,品嘗後不僅齒頰留香,也會再度讚嘆台灣農業的生產品質。

各國經驗

在品嘗完在地的美味之後,顧瑋老師透過他的旅遊經驗來分享其他國家在地食材的精神展現。

例如在歐洲非常流行的小農市集,雖然價格可能不若大量生產的如此便宜,但是品質優質,在採買過程中還能和在地人閒聊幾句增加親切感。想到歐洲的確很容易聯想到農夫市集,儼然已成在地特色。

台灣若是想讓更多人認識小農,這是一個最好的管道,畢竟直接接觸過後的感觸最深。在台灣已經有些地方固定有小農市集。

參加完課程後,希望有天能全家人一起去逛,一起享受美味的台灣食材,並感受台灣小農的親切。

自我反思

聽完顧瑋老師在美濃的拔蘿蔔體驗後,腦中突然閃過一絲想法。許多國小中高的畢業旅行不外乎就是以「三六九」遊樂園為主題,若想達到真正寓教於樂的目的,不如參加各地的農村體驗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們得知農民辛勤耕種的辛苦,也能在小時候就灌輸無毒農業對環境的重要性,簡直是一舉兩得。

其實有機耕作的小農最需要的就是消費者的支持,讓他們能夠繼續堅持有機生產方式,並將這份恩澤回饋給土地。有機食品不僅是為了健康才需要攝取,更重要的是不該帶給土地、環境過多的負擔。

在地良食需要你我共同努力並加以推廣。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