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玫基災變後再度探討大甲溪流域問題(下)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卡玫基災變之主因為河道工事

九三年之七二水災因雨量特大且前後持續近一週,大甲溪整流域之土石災變為典型之壩體上游淤積下游掏空,殃及電廠、民房、橋墩、堤岸等。號稱勞斯萊斯級公路(起於東勢河濱公園終於谷關,謂之世界最長之石籠工事當之無愧)之砂石車便道(圖二),卻每遇大雨必被沖毀(圖三)。

民眾一再質疑:有何必要鋪柏油路面?有何必要以石籠做基礎反阻礙行水?特別是麗陽段最狹窄部分?有何必要以水泥涵管跨河道?外行人皆可輕易看出該些工事勢必經不起滾滾洪流之考驗,但自詡為專業之第三河川局卻風風光光通車。好景不長,果如所料經不起卡玫基颱風之考驗而柔腸寸斷。檢調單位又查出三河局長及屬下多人曾多次接受廠商之邀宴、性招待,並配合更改設計,予以起訴。

筆者三年來一直追蹤觀察該些荒唐之工事,早就料定遲早必出問題,果不其然。其實更讓筆者擔心者,莫過於闢此便道乃為日後國道四號道延伸至東勢谷關預作準備,屆時大甲溪之生態環境危矣!

停止人為破壞方為上策

大甲溪流域之人為開發破壞,始於民國四十年代中橫之闢建,之後於興建系列壩體及電廠時達於高峰,然嚴重災難迄至九二一地震及七二水災時方始出現,時間之落差長達四、五十年。

或許有些人因非居住於中部地區而未能感同身受,但台灣島地勢天候特殊,每一條主要河川、每一條高山公路皆有可能步上大甲溪及中橫之後塵,差別只是早晚而已。大甲溪及中橫九二一地震後之慘況絕非特例,期待政府及人民能從此痛苦經驗中及早醒悟過來。

地震等自然力帶來之災難原本可隨時間之流逝而遞減,但系列壩體之續存,卻又將其緊緊扯住不放。值此新政府剛上台應尚有反省能力之際,務請重新檢討過時之大甲溪流域開發政策,特別是壩體之存廢。

縱使願景多美好,假若無法保證下游居民身家生命之安全,那麼將中部打造成一超大工業群落之政策應適可而止。

文/張豐年(作者為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30期會訊(2008.12.1出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