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朝向綠食生活圈邁進

您在這裡

作者
賴曉芬 / 本會秘書長

食安風暴連環燒。許多人都好奇問我們:還會燒多久?燒完就安心了嗎?對這樣的提問,我不禁苦笑。

一來,我們不是食安專家。二來,經過多年的關注與行動,素人媽媽團反被社會大眾與食安難民當成是專家團體、尋求解救之道?這表示二十年來,「飲食」這件事,明明是生活中的要事,但卻與自身越來越疏遠;而在危機發生時,即沒有能力來理出頭緒、預知未來。也許,我們也早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食物主權,被迫交給壟斷型食品廠商、超市、認證商標或政府單位。只是沒想到,原來他們也會失控、失靈和失能,讓民眾失去吃得安心的確認感。

食安風險與飲食價值的反省

其實主婦聯盟不是什麼先見之明。這幾年,從反美國瘦肉精牛進口,一直到無基改農區運動、拒食遭人工核種污染的輻射食品等幾波食安行動中,我們以土法煉鋼的方式,一步步摸清台灣的飲食自主權是如何被全球化的資本主義體系所蠶食與劫持。像美牛事件,便是政府想犧牲國民健康來換取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區域性自由貿易之想像;像反基改食品的問題,我們明白到孟山都這類國際農化集團惡勢力,是如何在各國肆意擴張、干預食物政策的規範;像日本福島的世紀核爆大災難後,我們為捍衛輻射食安,因此目睹強國以貿易向弱國施壓,將污染食物向他國輸出的窘境。

另一方面,透過多年環境與飲食教育的推廣,我們看到社會大眾偏向以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來安置自己與家庭,我們對此嚴重傾斜,有了更多深刻的反省。舉例來說,講求「效率優先」的價值,全面滲透到我們的飲食行為。多少年輕世代走進24小時明亮的超商,用微波爐解決一餐。這些看似有方便、快速,以及充滿選擇的現代性氛圍,實則是將自己健康安全,全都交給貨架上的商品、商標與通路。又像面對便利的食品,可能來自遙遠國度的運輸,它們的生產鏈拉得極長極複雜,或是原料全部層層代工,甚至加工時驚人的添加物等等。但面對這種種系統性、片斷不可控制的健康風險,許多人其實是無知也無感的。因為事事發包、壓低成本、提高利潤的代工文化,本來就是台灣社會習以為常的生存邏輯。

讓生活民主化,形成飲食生活圈

因為關心,傾聽與觀察的較早、較多,也在行動中累積更多的學習與視野,所以早在2012年起,我們便逐步發展出一整套「綠食育」的倡議與教育架構。簡單說,綠色飲食教育,即是考慮了環境生態、農業生產、在地風土物產與文化、飲食的倫理,以及營養安全等面向,希望將這飽滿的飲食觀,帶給大朋友小朋友。如此一來,首先,可以改變人們將飲食,只視為味覺、視覺、嗅覺上的滿足,或是成為一種社交活動、上餐館時的配角。再來,也設想如能理解越多,動手做的體驗更豐富,還有說不完的食材故事,許多被遺忘的飲食意義與樂趣,或許可以一點一滴的被找回來。最後,誘使大家一起動手創造美好的食農經驗,與鄰近社區裡的小農、小廠、市集相連結,互相支持。有別於過往只是個孤立讀商標、刷條碼、掏錢買貨的消費者,就讓人人都是生活者,共同形成一定區域為基底的綠色飲食生活圈。

行動上,我們則同步召喚更多人,來當個積極的綠色飲食公民吧!可以從自由貿易與加工製造的脈絡中,理解食安與風險,或是共同討論好的食物政策與食安治理如何可能,或是盤點現有的政府資訊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運用open data,共同參與食安監督等等。那麼,「飲食」這件事,即將有翻天覆地的大革命,我們會擁有更多的食物主權,每天在餐桌、市集或市場上,選擇我們要的,落實生活中最基礎的民主,來對抗那個失序的食安風險與混亂。

在上述的核心價值與行動策略下,這一整年,基金會充分發揮自主婦女、超級媽媽的精神,步步為營地展開了「綠食育」相關專案計畫。以下即分享我們學習、培力與建構綠色飲食社群的經驗。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持續共學與培力

   

共學的出發,就從幾個根本問題開始:貨架上的食物,究竟如何生產、加工與製造?雖然很複雜,但能不能讓主婦夥伴們一探究竟?於是,炎炎仲夏,我們組成「食安食農共學團」,老中少三代做足功課,從台北、桃園、苗栗,還拉到南台灣屏東,一路問到底:原料怎麼來?飼料怎麼配?製程怎麼加工加料?中小農企業怎麼對抗自由貿易?現有制度讓認真的小農更好嗎?……….。接著,同事們帶著一群綠食育志工講師與實習生自我操練,各個得從氣候變遷學到食品添加物,再從食品工業化談到食物浪費議題。在紮實的組織與討論歷程中,我們自然形成一個個關心綠色飲食的自主學習社群,為建構綠食生活飲食圈作足準備。

另外,眼看台灣糧食自給率這麼低,食物依賴他國進口來,我們揣想,找機會自己充當一日海關邊境食安檢驗員,實地走一回後再來檢討,一心期待政府能把關成效,會不會是狗吠火車、空談無補呢?於是,一個偶然機會,我們勇闖基隆海關的貨櫃場,在層層堆疊的大貨櫃塔縫隙間,暫時忘卻頂上還有巨型機械吊臂遊走的威脅,仔仔細細、一關一關地進行邊境食安查驗的實地踏查行動。田野訪調與學習,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我們更確信,就盡量吃在地吧!真的是低碳又健康。

拉起生活圈的幾個嘗試

除了夥伴來共學,今年還有幾個計畫活動,更將綠食育的想像,慢慢推向學校、社區與台北市民,羅織起大大小小以綠飲食為中心的生活網絡圈。「綠繪本夥伴學校」,由主婦聯盟的故事媽媽陪伴社區國小作環境教育的啟蒙,加上師生共赴城市邊緣裡的幸福農莊動手做,讓孩子、老師與農莊全家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相遇。「聽故事、逛市集」的週末計畫,同樣以主婦聯盟說故事為核心,再將親子就近帶到農市集裡,讓心靈被故事充滿的親子群,可以繼續歡欣地與小農話家常、東摸西聞,學習更多,這又是一個個家庭與小市集生產者慢慢連起的網絡圈。11月,基金會也加入「都市農耕網」的發起網絡,協力和社區開始共學如何當起都市小農夫,想像居家屋頂、露台、社區公園、公共畸零地、校園裡,遍地開的是果樹與蔬菜鮮花,爬起瓜果蔓藤的綠籬與可食地景,剛好都是生態與節能環保的教育示範。

結語

停不了的食安危機,讓我們身處這個不確定的風險社會中,感受更深。反思全球化、食品工業化的集中壟斷,以及原子化的消費者其弱勢處境後,如何有更多具體、小規模的行動策略,讓飲食更在地化、重建生活社群,並透過豐富的「食」,關照社區風土與文化,是我們必須持續摸索、實踐的。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走向實踐綠色飲食生活圈吧!!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