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下的危機與轉機:台灣畜牧業共學之旅
您在這裡
2013年起至今,整個台灣陷入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食安風暴中,加上即將大舉進口的各項農產品,到底隱藏多少未知的食安問題?又會對台灣農業產生多大的衝擊?是肥了加工業者或是苦了台灣小農抑或是犧牲國人身體健康?
根據農委會102年統計:全年國人平均消費豬肉36.3公斤、家禽肉30.6公斤、蛋類17公斤,這些提供我們日常所需蛋白質的來源你都清楚嗎?各種認證標章如吉園圃、產銷履歷、有機標章、產地證明標章等消費者到底明白其背後的意義嗎?
因此,本會於2014年6月舉辦一系列食安共學課程,啟動「自己的食安自己學、自己救」行動。我們深入學習,關注在地加工業者與生產者,藉由各領域專家學者及產業人員分享經驗、解惑,希冀這些旅程與紀錄,能幫助綠色消費者整合食物主權、在地低碳飲食、擁有安全與友善環境等多重價值。以下將從豬與蛋切入,一同追溯食材來源,認識正確的飲食概念。
無豬不成家
國字「家」就是由屋頂下有一隻豬所組合而成,以前家家戶戶都有養豬,所以與我們最密切的家畜便是「豬」。
早期家庭養豬給人的感覺是髒亂、黑暗與惡臭。但經營現代養豬場可就不是一般人可勝任。因為,從事畜牧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如:獸醫、畜牧、營養、管理、環境工程等),更需要投入大量資本設備以求達到環保生產條件。飼養經濟動物隨時都會產生問題狀況,因此也是一個需要24小時待命的行業,勞力需求量非常大,沒有全心全意投入的意願是無法經營好牧場的。
台灣1年能養出超過6百多萬頭豬,居肉類自給率之冠,但近年來養豬戶經過自然淘汰後,已由2002年的13,054戶降到2012年的9,273戶,現今留下來的都已算是專業畜牧場,有些牧場甚至建立自有品牌:彰化安心豬,香草豬、胡蘿蔔豬等品牌產品,共學團有幸參訪位於屏東擁有豬隻產銷履歷認證的滿生牧場。
一下車並沒有預期中撲鼻的臭味反而是有如置身於公園中,原來牧場在開始籌畫設立時便注重豬舍環境設計、排泄物和氣味處理,環顧整個場區總面積約14公頃豬舍、飼料倉儲、辦公室及員工數舍僅佔4公頃,三階段汙水處理池佔1.94公頃,其餘土地全部用於造林植樹,也因為如此設計不僅能消除異味也能有效降低場區溫度達到節能效果。
同樣是養豬,滿生在豬舍設計上格外用心,豬舍間距大通風良好、懷孕母豬擁有較寬敞的隔離欄舍、場區遍植可吸臭味的黑板樹,連身處在固液分離的汙水處理池旁也不覺惡臭,豬隻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應該會更愉快健康。
能將肉製品外銷日本的信功
肉品供應鏈是由畜牧業者透過運輸送至肉品市場,在經過屠宰場及加工廠後,透顧中盤商送至餐飲業者及消費者手上。
因此對畜牧業者而言肉品商才是消費者,肉品會發生問題大都是從盤商的分切、加工或是攤商販售時產生,因此這次共學團特地前往信功肉品加工廠參訪,想一探他們如何為肉品安全把關。
信功是肉品加工廠,本身並不養豬,所有加工的豬都來自契約牧場,除了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外銷日本。
參訪當日進門的基本消毒程序令人印象深刻;漂白水消毒鞋底、酒精消毒、去除手錶等配件與戴口罩,進入屠宰區前還必須著隔離裝,再經過手部清潔消毒程序,才真正進入水霧瀰漫的屠宰區。場區人員進出動線與豬隻進場動線是嚴格區分的,避免相互污染,人從前門進入,豬隻則由後門進場,並使用米醋淋浴既消毒又能避免消毒水造成藥物殘留。
遠高於法定標準的自主檢驗與對契約牧場的要求,更是信功建立品牌信任的重要關鍵。要求豬隻疫病、藥物殘留零檢出,包含令人聞之色變的瘦肉精。
信功都有自己特別嚴格的檢測標準,每50隻抽驗4頭、每季增加重金屬抽驗等。信功很早就著手建立產銷履歷,不同契約牧場分批分次且每隻編號,以建立每隻豬的「身份證」。信功做好詳實紀錄及嚴格加工要求,但是消費者若不談肉品安全與品質,而是用價格選擇產品,最後一定是劣幣驅逐良幣。
我是雞 我吃素
雞蛋是最方便也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之一。但是為我們產下雞蛋的雞有95%以上都是被關在小小的A4籠子裡,一生踩不到地。
2012年開始,歐盟已禁止傳統的籠飼方式,推動農民以人道飼養的方式,以提高農場動物的生命價值。位於苗栗後龍,標裕牧場的場長魏趨鼎就將原本傳統的雞籠養殖方式改為人道飼養,讓雞可以在廣大的農場自由自在覓食、在乾淨的粗糠裡洗沙浴、飛到棲架上休息,而為使產品更健康,他們改變飼料配方,並推出100%全程使用天然植物性飼糧的 「吃『素』的土雞」。
魏老闆採用75%的藥用酒精消毒,對蛋與人的傷害最小。也因為訴諸健康、不用藥久了,對待蛋雞,他不會在產蛋率下降時,要母雞們餓肚子強制換羽。這些貢獻良多的蛋雞只養一年,且因為吃素苗條,也沒有抗生素累積身上,就會成為煲湯與製成雞精的好食材。
問到怎麼都沒有記憶中養雞場的臭味道?原來飼料是全植物配方,雞糞少了阿摩尼亞自然不臭。除了養雞,魏老闆並增設HACCP認證的分切廠,除了更能保障雞肉品質外也提供在地高齡婦女工作機會。
以小農為核心
上述的都是小而美農業,但台灣學者曾公開表示,小而美的農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一個可以作為主流的生產模式,甚至認為若不把農業當成是一種產業,那農業便不會進步。這讓我們思考大型農企業或進口來的食物是否真可以完全取待的小型農業,甚至作為台灣農牧業的解藥?
其實不然,小型的家庭農場除了在保障糧食安全上有所貢獻,有效率的生產多樣化的產品,更可以生產與環境結合的商品,在維持生物多樣性、農業可持續發展、發展在地的經濟、與消費者互動、傳達農業重要訊息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也正是其存在之價值。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農場,提供了無毒、安全、在地與友善環境的肉品蛋白質給消費者。如果我們只以產業發展的視角、利潤至上的邏輯訪查或認識農場,那就完全看不見這些深具社會性與永續性的珍貴價值了。
因此主婦聯盟發起食守環境計畫,希望消費者了解自己在吃什麼,不把健康權交給賣方決定,如此才能保護自己與家人,更提升消費者的知識連帶牽動產業,朝向更友善與安全的生產面向,並建立「食」的正確價值觀。
有關各場食安食農共學之活動報導請見: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一)義美與金蘭參訪後記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二)危機?轉機? 豬事大吉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三)「台灣豬要不要自由」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四)你的低價.我的憂愁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五)信功參訪實錄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六)台灣也有聞不到臭氣的畜牧場-滿生牧場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七)科達製藥廠參訪後記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八)尋找家庭農場,反思社會與永續價值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九) 【自由貿易下的食安】講座後記(上) 食安的根本 全新的實踐
-
食安食農共學系列(十) 【自由貿易下的食安】講座後記(下)-正視、重視、珍視在地農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