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核共存的「食」代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 / 本會秘書

2014年11月10日,本會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日食品中輻射量測技術與現況交流會」,邀請日本生活俱樂部品管部槌田 博部長、削減有害化學物質網絡中地 重晴理事長,日本兩大進行食品輻射檢測的民間單位,與長期參與車諾比核災調查的學者河野 益近老師,來台與我國公私立相關單位進行交流與實例分享。

這是我們關心輻射食品的起點

    本會自28年前的車諾比核災後開始反核,但真正注意到輻食議題,卻是從2012年6月衛生署公告的「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此案欲將一般食品的輻射銫安全容許標準從370 貝克/公斤放寬至600 貝克,還新增7種台灣無法檢測的人工核種標準。

    我國法定標準值源自 1986年,發生車諾比核災而立法,他國多在福島核災後不久便進行修法,2012年4月日本更將標準從500 貝克調降至100貝克,但我國既非選定上述兩則時間,還挑選衛生署署長出國的時間進行修法草案公告,背後動機不禁令人懷疑。

    進一步了解,還察覺修正草案依據標準,乃依循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 CODEX─根據歐美人所訂定的標準,但我國並未依國人膳食習慣與糧食自給率估算(台灣31%)去訂定符合國人標準,像歐美主食是奶製品,標準就定200貝克,一般食物是500貝克,且歐美都是糧食輸出國,美國糧食自給率150%,法國200%,吃進口食品少。而白俄羅斯、烏克蘭更將蔬菜和肉、米、蛋、水訂定不同標準,他們會根據民眾年食蛋量,去定一顆蛋要幾貝克以下。可是衛生署定標準只執著數據,完全不管我們實際怎麼吃。

所見所聞所讓我們擔憂的

    我國輻食把關實質問題重重,像是311福島核災後,我國僅公告符不符合標準,不知被檢出輻射的食品資訊與數值,且檢測報告每隔半年公告一次,有疑慮食品早已下肚,即便檢出,但因所有檢出數值都小於370貝克,所以沒有比照他國只要檢出,無論高低都會將商品下架並銷毀,並公告被檢出的商品資訊。且在台灣進口量極大之下,我國平均一日卻僅檢測約45件,也未編列任何預算在食品輻射檢測上,人力設備皆不足,更不主動要求日商檢附相關檢驗證明,直到核災近四年後才擬請對方檢附;加以去年在日本爆發第三級核污水外洩事件,我國荒謬檢測三條秋刀魚,便公告整年秋刀魚安心無虞,連漁場水質檢測都只在核災發生不久做過一次,無視我國漁場位於日本東方,核災的輻射物質與廢水皆往海上擴散的事實。對於常檢出項目、他國新增管制規範與日本輻射外洩亦未能有即時對策。

    輻射污染區域會隨著各種外因分佈不均,但我國至今堅守福島周遭五縣市,管理權責分散下,缺乏統籌全部輻射食品資訊的主責部門。官方近年還明目打著促進觀光的名義,在車站與百貨舉辦日本觀光旅展,設立福島縣攤位供民眾吃米餅與酒,口口聲聲為國人做到最嚴謹的把關下無疑是自打嘴巴,如此還能不斷對外宣稱原子塵不是被「惡意添加」,所以免標示,在官方標準下國人都很安全的謬論,矛盾至極令人無法信服。

    且根據日本輸入食品輻射檢測結果顯示,我國檢出輻射食品中,不乏有100~300多貝克的輻射食品,被檢出的包含烏龍麵、小麥粉、薯條棒、脆皮冰棒…等,近來也有茶與栗子被檢出,當中被檢出高達321貝克的食品就是抹茶粉,但官方卻以茶湯計之,以稀釋50倍的標準來判定,但近年手做烘焙盛行,抹茶粉則是手工餅乾與蛋糕的常用原料,如此還能用茶湯的標準來看嗎?

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

[從右到左 依序是京都大學河野益近老師、T-WATCH中地重晴理事長、生協品管部槌田博部長]

    難到在容許值下,就是安全嗎?槌田部長與中地理事長在交流會上,皆表示即便單一品項所含低量輻射符合國家標準,但吃下不同含有低量輻射的食品所累加的劑量,也是有可能會超過一般人所能容許的安全標準,而且除體內被曝,也需考量到體外被曝,目前全世界尚未有一套可以計算每天每人的總被曝量機制,因此最好的防護措施就是,體外與體內兩邊都需盡量減少被曝的機會。

    311核災已讓鄰近災區孩童,罹患甲狀腺癌的比率增加30倍,且國際已有充分科學證據[i]顯示,低量輻射也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因此本會在我國欲放寬輻射管控之際,以百餘場的公民行動與倡議宣導,積極擋下可能讓國人與孩子攝入更多受污染的輻射食品。

    無奈在本會努力之下,雖成功擋下官方標準,但政府卻退回原點,仍未訂定出符合國人的安全容許標準,也不願公佈被檢出的日本進口食品詳細商品資訊。且在今年5月針對日本輸臺高風險性食品,須檢附日本官方輻射檢測報告的公告也跳票,延宕10月底才得到衛福部二度來文,決定明年會開始實施,有檢附才能輸台查驗,期盼2015年能真正允諾落實此公告內容。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我們應該謹記鄰國的慘痛經驗,並學習日本因應對策作為借鏡,經此交流會專家分享歸納有四:

  1. 事前籌備與預防,比事發再開始準備更為重要

人工核種碘131的半衰期僅8天,但卻是造成孩童甲狀腺癌不斷攀升的來源。我國官方雖在面對民眾的提問中不斷互相推諉,但我國仍應盡速擬訂各主責單位的SOP防護對策,統籌並讓各單位提早熟悉台灣的即時因應措施,才能真正有效將人民受到輻射被曝的風險降至最低。只要不廢核,政府與民間永遠都有預先準備的必要。

  1. 鑑於日本核災嚴重衝擊其產業與飲食,台灣應參考並制訂因應對策

在面臨有輻射食品進口以及三間老舊核電廠持續運轉的台灣,從日本的核污染現況,需考慮海洋食物鏈與水質輻射物質累積(漁業署)、學童的營養午餐(教育部)、農地與國內飲用水水庫受污染(農糧署與水利署)等各種困境,這些都是我國在制訂防災政策中應納入的重點

  1. 未來跟核污染長久共存的情況已經躲不掉

河野老師在今年9月,檢出南相馬的土壤含有1620 貝克銫含量,且本會發現今年6月,在福島縣縣北的下水道輻射檢測中,也出現1017貝克的碘131,顯示即便過了三年半,福島核電廠的外洩反應仍在持續,污染的狀況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

  1. 人要有選擇是否要將輻射污染的食品吃下肚的權利

輻射污染不會照同心圓的方式擴散,但被曝與攝食卻是每天都在進行,即便輸台食品符合日本現行的安全標準值,公民仍有權利知道受到污染的地區與食物種類,就像本會一直訴求「人有免於吃輻射食品的自由」。

源頭把關才是根本之道

    今年五月日方極力叩關我國開放福島周遭五縣市食品,沒想到在交流會結束後一周,我們便得到了福島五縣市食品即將解禁輸台[ii]的沉痛消息。台灣管制的五縣市不過僅靠進口業者自填”製造地”的消極作為!政府又不願挺起腰桿,台日雙方做不到平等互惠,更做不到公開被檢出的輻射食品詳細商品資訊、提高抽檢人力與設備,難道這樣就能輕易犧牲國人健康嗎?交流會當日出席逾130人,意味關心輻食安全的民眾正在日益增加,原期盼透過日本專家群的分享與交流,能進而強化我國公私未來對「食品中輻射安全」之把關,但無奈衛福部畏事、過度軟弱又不願積極掌握國際現況的態度不禁令人痛批,難道與民間一同為國人的輻射食品問題把關很為難,甚至不願出席本會苦心舉辦的台日交流會,貴為第一線的主責機構,如何真能落實源頭把關令人存疑?且倘若連被檢出或曾被檢出的食物是為何物都不清楚,又如何能讓人民有免於吃輻射食品的自由?

    我們確信,源頭管理才是有效的把關之道,可能遭受核污染的食品應立即在產地及海關邊境被攔截,不能等到輸台或流入市面後才亡羊補牢。我國進口日本食品量批次為世界第一,官方應積極掌握國際現況,謹慎評估人體危害風險;針對已檢出或他國新增規範項目,制定嚴格的管制規範與措施;提高抽驗率與並公開詳細資訊。本會也堅持,我國國民對於日本進口食品污染的疑慮未解,以及對我國邊境管理漏洞的監督絕不間斷與放鬆,與核共存的時代已經躲不掉了。




[i] 詳見本會官網—〈在食品中輻射安全容許標準值下,就是安全?〉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2787

[ii] 詳見2014/11/18《自由時報》〈福島核災5縣食品 台日經貿會議討論解禁〉之報導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