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食農共學系列(九) 【自由貿易下的食安】講座後記(上) 食安的根本 全新的實踐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林子暉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食安食農共學系列講座,從美豬談起,在這個週末進入另一個重頭戲。自由貿易是這幾年政府反覆鼓吹經濟萬靈丹,但當大量的進口食品湧入台灣,對台灣日漸破產的食安體系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更多物美價廉的產品選擇?這場講座是系列共學的小結,希望從議題知識的思辨,現在更進一步要結合宏觀視野到細膩行動,最終凝聚成一種生活實踐的可能!

 

2014年9月10日下午2點,全場超過40位的聽眾坐滿「呷米共食廚房」小小的3樓講堂。兩位與談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李丁讚老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老師,在農業與飲食教育的理念行動上很受到許多民眾歡迎,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研究者的身份,更來自於他們扎實的實踐經驗。

 

自由貿易的真相

第一位與談人李丁讚老師,長年關心台灣公民運動,而近年更投入飲食教育的推動,他出發的動機與理念正在於「飲食」帶動的不只是色香味,更是對環境保護、文化保存的省思。丁讚老師開場破題,自由貿易帶來的是規模化、集中化食品生體系,對台灣農業產銷體系是直接的摧殘,食品大廠進口大量低價的食品將使得台灣小農難以生存。而且,受害的不僅是小農,跨國食品廠或大型企業為主的食品生產體系將帶來難以掌控的食安風險。李老師以2006年美國加州爆發大腸桿菌中毒事件為例,就因大型食品廠產品遠程運輸,造成美國官方追查病因與感染源的巨大困難。

 

李丁讚老師引述美國柏克萊大學傳染病學專家Lee Riley的研究結論:這種大規模傳染病並未發生在印度、中國反而發生在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食品產銷體系都是高度集中的。

 

中央集中制 VS 民主分散管理制

李丁讚老師以此社會分析,進一步提出他對食安體系全新的想像:打破中央集中化,採行民主分散管理。李老師認為食安體系應是一個細膩綿延的體系,才能構成有效的規範系統。

何謂民主分散管理的食安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參與食安體系,自己來為自己的食品安全把關。民主分散管理系統的參與者既有生產者,也有消費者,生產者包含食品廠產線上的勞工、食品工程師,他們能因自己就站在第一線,以自己所擁有的專業替自己及一般民眾把關。消費者也絕非被動,需要透過食品科技的普及,讓消費者也能掌握基本知識,甚至可以自主檢測。如此,才能真正避免以往中央官僚緩慢與疏漏,避免GMP的黑箱。

但李老師指出要達成民主分散管理是需要許多法律制度及社會教育作為基礎,例如本次食安法修法備受重視的「吹哨者條款」。重點在於要確保這些內部生產者能在鼓起勇氣檢舉後,能確保生計與安全,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能認同、讚許專業倫理和道德勇氣的堅持。

根本的食安政策:綠食育

李老師進一步和與會民眾探討民主分散管理制的根本在於推動整體社會的飲食教育,讓整個社會重新認識「飲食」。飲食教育的內函不僅在於營養或食安的基本知識,更在於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重新相互認識,重建信任。這也是李老師近年來致力投入「建構在地食物網絡」的理念,在地產銷網絡讓消費者與生產者面對面建立信任,這才是最好的監督系統。

李老師現場也分享他與學生們一同進入新竹香山,協助在地社區小農籌辦市集、社區文化活動,讓小農與當地消費者建立人際情感,重新拉起人、土地、社區的關係。這樣的理念不僅是一種自主監督,更蘊含一種友善環境、永續發展的理念。這都是一昧追求擴大規模、壓低價格、色香味的大食品廠所做不到的!

李老師最後呼籲大家支持近年來展開的飲食教育行動,諸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推動的「綠食育」、李老師自身投入組織的「食育基本法」和食農教育,方能真正在自由貿易的浪潮下重新找會食安的基本權利。

 

李老師開場分享雖只簡短一個小時,但已重新開啟我們對食安的想像,第二位與談人:世新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暨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蔡培慧老師,從糧食主權及台灣農業的故事出發,讓與會的民眾真切的看見自由貿易對台灣食安的衝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