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食糧方園遊會】ㄐㄧ不可失 (良食電影院之一)

您在這裡

作者
資深秘書 林雅惠

ㄐㄧ不可失
《有雞可尋》觀後感

    小時候住在宜蘭的農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一望無際的田邊小路聞著稻香、踩著單車,把自己當作巡田的人,彷彿眼前所見的田園都歸自己所管,當然也會注意田裡的小動物們,其中一個就是有著白臉黑背的白腹秧雞,總是帶著小雞們穿梭著鄉下的竹林與稻穗間,因此對於白腹秧雞的出現早已習以為常,但隨著現今耕作的人越來越少,種房子的人越來越多,如今返鄉卻再也不見秧雞的蹤影、也聽不到「苦哇~苦哇~」的響亮叫聲[註1]。


 
圖源: 臺灣物種名錄(TaiBNET)  攝影:張俊德

    在苗栗苑裡有個農場正在找回逝去的秧雞,秧雞的重要性,其實就跟鴨耕米一樣,灑藥灑肥料不是一個永久且良善的循環,雖然白腹秧雞最常出現在稻子結穗的時候,將四欉結穗的稻子作為巢,因此一般農民多將秧雞視為農害,但其實白腹秧雞的存在,對於整個田園生態系息息相關,對作物的收成影響並不大,被壓倒做巢的稻作依然會結穗,秧雞還會幫忙消滅田裡的蟲跟福壽螺,在繁殖季前,母秧雞更會攝食大量的福壽螺,以做為孵育所需的鈣質,透過跟秧雞相互依存的生態圈,才是一個完善且永續的農村。

   這個案例是在看了主婦聯盟在10月17日良食糧方-良食電影院,當中開場片的《有雞可尋》,就是在講述稻鴨庄生活農場將秧雞視為友善耕作的一項生態指標,這對於農村長大的我而言,從未想過小時習以為常的動物,可能在農村生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稻鴨庄認為看的到生態才能叫做有機、友善耕作,因此他們從92年開始以稻鴨共做的方式來推動有機栽種,但其實一開始稻鴨庄栽種出來的稻米並不是非常美味,而他們仍堅持信念努力不懈,每一年都以增加生態多樣性與環境共存為目標去改善環境,96年開始復育早期農村常見的白腹秧雞,但稻米的品質是一直到了97年,栽種出來的米才終於出現昔日的米香跟甜味,代表在復育環境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找回土地原有的地力。

    特別的是,這部片透過追尋秧雞的生活來訴說生態農村的重要,在這過程中,他們還觀察到白腹秧雞若看到其他秧雞的巢不夠緊密時,會叼草將巢填得更牢固一點,彼此有互助合作的習性,這就像農村需要彼此相互依存一樣,農民也開始學會與白腹秧雞共存,收割稻草時會將秧雞的巢保留下來,也改變過往農作善用每一寸土地來種稻的觀念,為增加田園的生態多樣性,農場另挪出一小塊農地做為人生濕地,白腹秧雞也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反倒變成他們最喜愛的遊樂場;也建置生態水溝,讓二期稻作的時候,仍保有讓秧雞可以活動的空間,如此誘人的環境,讓農田裡100年後更加入了紅冠水雞家族呢!

    稻鴨庄的努力,就像海稻浪一樣,從內到外擴散出去,帶動整個農村社區一起投入改變,以生態友善的理念推動有機農業,是台灣農業發展到現今的一種新選擇、新方向,這樣的環境改善,不但找回農田消失已久的生物多樣性,也同時重新締造農產業價值,也在社區產業經濟與生態保育並行並重的發展下,讓稻鴨庄重拾農村活力,並積極朝永續生態社區發展邁進。而在這找回土地的草根革命,當中消費者的支持亦對友善環境的耕種佔有重要的角色。

    從《有雞可尋》的影片中,我看到了《ㄐ一不可失》的重要性,雞─讓人感受到透過貼近自然,可以找到保育與農業的平衡,與生態共存才是永續農村的關鍵;機─從當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做起,給更多友善耕作的農友在安全的環境耕作安心的作物、進而提供給我們安心的食物的機會。你關心糧食議題嗎?先從找回你的ㄐㄧ開始吧!

註1  白腹秧雞因為叫聲「苦哇~苦哇~」,因此又稱苦雞母,也有人叫他們紅屁股仔或白臉。

 

《點擊圖片回良食電影院》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