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上)

您在這裡

作者
黃昭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專員

趁著農曆過年前,主婦聯盟志工頂著微微細雨,用低碳的移動方式,走訪台北市三個城市綠點,來一趟「食安食農小旅行」,看看都市田園是如何串聯人與土地,拉近人與人的關係。螢橋國小的校園食農教育、錦安里的社區街角與屋頂綠點連線、順興里的司法新村菜園改造,每一處都有不同的發展故事,每一處都希望透過「食」與「農」讓都會生活有不一樣的選擇,從理解自然到社區凝聚,綠色飲食觀念在都會角落扎根發芽。跟著主婦聯盟志工的腳步,一起來認識三個城市綠點的故事吧!第一站-螢橋國小!


校園中的小田園-螢橋國小食農教育經驗交流

用五感認識食物,在體驗中歡樂學習

台北在柯市長「田園城市」政策推動下,許多校園開始開闢可耕地或發展種植的空間,不過螢橋國小可是早在小田園計劃之前就已經在推動學校食農教育,並且在校長、學務處與營養師的齊心努力,發展出許多結合校園田園、生態與營養教育的五感體驗食育課程。

螢橋國小李營養師是校園食農教育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營養教育理念是「從『食』中體驗『農』的珍貴,從『農』中建立正確的『飲食』概念」。聽著李營養師的分享,實在很羨慕螢橋國小的學童,結合節慶文化的艾草粿製作,從認識艾草、採集到製作粿,學童都要參與,不僅結合自然、綜合活動、社會與鄉土課程瞭解植物、烹煮及傳統文化,更是運用五感體驗的食育課程。

李營養師設計了許多有趣的課程,讓學童從動手中瞭解烹調、在地食材、低碳飲食、食品安全與食物營養的觀念。「馬鈴薯甜筒」讓偏食的學童把不愛吃的青豆仁都吃光;「金棗蜜餞:溫馨餞別」由六年級的畢業生親手製作蜜餞送給老師,學習食品加工的過程,更自己動手製作產品包裝,也能結合數學課計算食品營養成分,讓學童也讀懂食品標示,瞭解該如何挑選食品。

除此之外,還有結合母親節的「親手做麻糬:送給我麻吉」、節慶米食文化「動手搓湯圓:圓滿過完這一年」等課程,讓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選擇。瞭解學童,用他們的話語與喜愛的事物,食育教育不是營養與食安教條的宣導課,而是建立學童生活能力的學習過程。

由於螢橋國小有學校廚房,因此發展利用廚房資源的廚餘堆肥製作、洗米水發酵、廢油打皂等課程,而將堆肥與發酵洗米水應用回校園田園,更是透過親身實踐,讓學童更能體會人類生活與自然界的環環相扣,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的各種可能。

家長志工同參與,讓改變漫出校園

跟著學務主任陳主任走進校園田園,每一處都是校方的用心。原本荒廢的角落,拆除的建築空地,搖身一變成為校園中最綠、最生機蓬勃的學習園地,佔地雖然不大,卻處處充滿驚奇。

一小塊、一小塊面積不大的菜圃,緊鄰在圍牆邊,每塊田都有一個家庭認養,去年(2015年)度搭配「雜糧學堂」的假日親子課程,種植雜糧作物,認識台灣各類雜糧,認養家長也分享,在種植過程中,孩子觀察到昆蟲的生長,也引發孩子間「養紋白蝶」的風潮,因為每個家庭的菜量有限,有時會用其他來源的青菜餵食毛毛蟲,就發現毛蟲吃了外頭的青菜,盡然就一命嗚呼,因此也瞭解到市售青菜有農藥的風險,以及農藥對自然生命造成的傷害。

在菜園邊有漥水池,水池邊也有塊田地,原本是開闢成水稻田,去年第二季時轉作了小番茄,現在正在結果。陳主任說今年也將在年後種下第一期的稻作,除了種植、照顧與紀錄之外,也會在稻米收成後搭配韓式飯捲製作,學童吃到親手種植的米飯!

透過每學期的家庭認養,與社區志工協助洗米水發酵與推肥管理,不管是有參與種植課程的學童,或是還沒參與到的學童,大家透過課外時間的互動,整個學校與家長間,都對田園有更多認識,學童在種植與食育課程中,不僅學到農業與飲食的知識與技能,更增加與家長交流,還有同儕分工與分享的機會,讓螢橋小田園成為學童學習與環境互動、與他人交流的學習空間。

融入三年級自然科的種植課程,搭配營養師設計的每學期一次的食育課程,還有親子菜園認養,讓學校的食農教育有多樣的呈現,也連接了更多社群一起參與,家長志工的投入,鄰近農夫的協助,社區傳統節慶飲食與外配飲食文化的分享,也讓食農教育成為孩子認識社會的管道。

從農安到食安,學校就是食育基地

經過校方的介紹,我們更了解螢橋國小的食育理念。透過種植而「知農」,因為種植開始「親農」,看見作物在自然環境中努力成長而會「惜農」,從瞭解、親近到珍惜農業,更明白透過友善環境的耕種方式是一種「尊農」的態度展現,農業是依靠大地之母,「知農、親農、惜農、尊農」就是找到人與大地之母的和諧相處之道,「農安」就是如此而已。

透過食育課程的搭配,將農安連接到餐桌的食物,因而瞭解「食安」,食物生產與人,還有自然息息相關,這也是食農教育要傳達的重要概念,因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互動,我們才有農業,才有食物可以食用。學校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人、與自然互動的場域,螢橋國小讓我們再次印證學校可以成為食農教育基地![註1]

註1:2015年台大小玩伴團隊和主婦聯盟志工協助武功國小發展食育課程,於課程結束後提出「讓學校成為一個食育基地」的觀念,小玩伴團隊認為學校作為一個食育基地,外部資源可以結合鄰里居民以及在地組織與團體(如社區大學、環境友善的非政府組織等),提前建立交流平台,讓資訊可以充分流通、彼此瞭解;內部則須建立校園協力網絡,在校方上級的支持基礎上,老師們可以互相幫助、交流班際經驗,並整理共同教案。進而與家長宣導食育的重要性,讓食育不只在學校施行,也能落實在孩子最親密的家庭中。

 

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上)

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中)

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下)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