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下)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其農/「格外有意思」團隊創辦人

趁著農曆過年前,主婦聯盟志工頂著微微細雨,用低碳的移動方式,走訪台北市三個城市綠點,來一趟「食安食農小旅行」,看看都市田園是如何串聯人與土地,拉近人與人的關係。螢橋國小的校園食農教育、錦安里的社區街角與屋頂綠點連線、順興里的司法新村菜園改造,每一處都有不同的發展故事,每一處都希望透過「食」與「農」讓都會生活有不一樣的選擇,從理解自然到社區凝聚,綠色飲食觀念在都會角落扎根發芽。跟著主婦聯盟志工的腳步,一起來認識三個城市綠點的故事吧!
第三站-順興里


    在綿綿細雨的陪伴下,下了公車,我們一行人走進巷弄,依循地圖指示,走到一個資源回收分類清楚明瞭、乾淨整潔的門口。往裡面看,層層的置物架上放置著各式商品,而穿著橘黃色背心的工作人員忙碌的穿梭著。
    身後傳來熱情的打招呼聲,這就是我們第一次與順興里社區發展協會的曉蓓姐相遇,也開始有機會來傾聽這個地方的故事。
 
(「順興順心」,由居民一起將廢棄CD再利用、縫成專屬於順興的一片牆)
 
由居民共同打造的順興好順心
    走進協會辦公室,我們馬上就被鐵架上目不暇給的物品吸引,原來是自社區各處蒐集而來的二手物品。經由志工協助、整理好後,這些可能被原主人遺棄或是迷失在某個角落而失去使用價值的東西,獲得再次上架的機會,成為全新、可被再利用的物品。便宜親民的價格(一個保溫杯$30元、手機充電器$50元等)反映出協會非以營利為目標的經營手段,以及樸實地體現其資源再利用與回饋地方的具體實踐。
    首先,曉蓓姐用投影片跟我們分享協會與社區如何一起成長、共榮。許多或許大家沒有想過的社區事務,都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細節,而過程中,也有許多必須要堅持才能突破的社會關係。
    如提供「狗便袋」的公共建設,一支棒要價新台幣一萬元,並且提供不可被分解的塑膠袋,其實是非常不耗費資源又不環保。在順興里,里長上任即拆除了四支狗便棒,透過教育培養飼主的習慣,讓撿狗屎變成一件自動自發外、更回歸環保的事。而居民自主組成的「掃街志工大隊」,每天在社區內撿垃圾,日復一日,也逐漸對不同年齡層的民眾產生效益,如小朋友看到志工們在撿垃圾,也開始不敢亂丟垃圾,甚至不時的會來幫忙。
 
    走出辦公室,我們實際到投影片中的各個社區實踐點踏查。下圖為集結眾人之力重生的野地。協會和文山社區大學、野蔓園亞曼老師合作,串起不同單位的資源,透過將社區閒置的土地改造、打造生態垂直多樣的食物森林,若有機會來訪順興里,一眼望去,你/妳可能會感到疑惑:「這不就是一片雜草叢生、凌亂的土地?」,但其實這一塊地已植下各種台灣原生的植物,甚至還有咖啡以及茶樹。落實食物森林的理念:因地制宜,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種植不同作物以達生態平衡並相互豐富,釋放該處的生命力。
(「綠景斜坡原地1」看似叢亂不齊,其實已經有許多經設計的坡度及植株配置。)
(「綠景斜坡原地2」,媒合各單位所長,並與居民協力,建造食物森林以活化閒置土地。)
 
    一路上,我們也看到許多特別的「紅線」,原來是協會號召居民、一起動手將競選或宣傳所使用的紅布條拆解、重新纏繞,成為可以用來區隔的紅線。
(「順興里特有紅線」,居民共同編織而成,在拆解與重組的過程中,也繫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接著,我們走到司法新村(曾為眷村,現無人居住,為一閒置空間許久),看見生機蓬勃的「里民菜園」。在每一畝認養的田地裡,可以看見有人精心搭建瓜棚與竹架,讓爬藤類的作物可以依靠;有人帶來自製的有機推肥,不但讓居家的廚餘、垃圾減量,更落實了資源的循環與再利用;有人用家庭叉子和湯匙當園藝工具,發揮物盡其用的好創意。處處都能看見每一個認養人的用心。
(「里民菜園」,由居民認養田地,可以看到每個田都頗具巧思、各有特色。)
 

社區生活與產業

    在走訪的路途中,經過曉蓓姐的介紹以及附近居民的現身說法與補充,社區裡每個巷弄、路口、壁畫、閒置空間等,都多了濃郁的人情味而令人珍惜。甚至,一回來協會辦公室,單里長與工作人員還為我們煮好美味的手工水餃!
    在冷冷的天氣下,捧著一碗暖呼呼的水餃,輕輕地咬一口,品嚐到的不只是那麵皮如何經過居民楺打的手勁與筋度,更是來自社區人與人之間相互體貼、共享的那份溫度。
    身兼順興里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單連城,充滿朝氣地對我們娓娓道來順興社區的作息(如傍晚會有剛結束長青學苑活動的高齡長輩們,一群人浩浩蕩蕩地走下來,就像社區巡守隊呢!),以及對社區特色產業的期許。    
(左圖為「麵舖工坊」工作桌;右圖為身兼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社區大家長—單連城。)
 
    韭菜盒、麵疙瘩、水餃、單餅、豬肉饀餅、蔥抓餅、山東包子、古早麵…,甚至還有古法釀造的醬油、十穀粉等等,這些都是順興社區產業—麵舖工坊的招牌菜!也是單里長為將逐漸被遺忘的眷村老味道找回來,也讓有工作需求的在地人才及想學習一技之長的民眾能有頭路,起而號召居民,親自傳授自家的山東絕活。
    社區發展協會期待,透過找到屬於社區的特色產業與經濟依歸,提供就業機會給弱勢族群,並用盈餘挹注回地方福利,構成社區內資源的正向循環。
 
    在沒有最多資源的狀況下,順興里透過都市農耕活化閒置空間、手作與服務連結人與人的關係、社區產業支持地方福利,卻創造出常存在地的風景,這也是本次小旅行得到的出人意料的感動與價值吧!
(「手作社區空間」立體示意模型,置於協會辦公室前的二手雨鞋公共藝術中,小巧可愛,充滿人情味。)
 

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中)

城市綠點,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食安食農小旅行後記(下)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