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自煮】好煮意食堂:甜點好「米」人

您在這裡

作者
周家慧/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攝影:陳其農

2015年10月,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灶腳工作室合作,設計了針對大學生的自煮能力養成課程,透過課程認識食物議題與土地,也一起動手做料理。在系列課程中,我們也感受到大學生不是不在意飲食,而是沒有機會與環境為自己做料理,即使對外食的選擇感到貧乏,卻沒有太多可以改變飲食選擇的資訊。因此,我們希望能將這樣的課程設計向外推廣,找到更多有興趣的學生團隊一起合作,重拾自煮的能力。


「政大烹飪社」即是我們今年的合作團隊之一,從年初開始討論籌備,我們從同學們的興趣及需求切入,規劃了甜點、早餐、便當等課程,再搭配相關的食物議題,透過「食農四式—好煮意食堂計畫」四堂課程的設計,邀請大家一起自煮共食。

當初在發想課程時,同學們覺得做甜點很吸引人,學起來之後在一些特別的節日也可以親手做甜點送人。但是~做甜點一定要用麵粉跟進口食材嗎?因此,好煮意食堂的第一堂課,我們用「米」做為主角,帶大家認識在地的糧食議題,也學習用在地食材做米點心!

 

這一次的課程,我們邀請「紋鳴號」的老闆—曉軒,來跟大家分享吃米為什麼重要。紋鳴號是一家以米蛋糕為主打,且只用台灣在地食材的店,曉軒因為曾在鄉村地區擔任教職,開啟了對農村與農業議題的關注,也因此在決定開一家店時,便用行動支持台灣農業。課堂上也從店裡的品項出發,讓同學們認識哪些是台灣本土有生產的,例如蛋糕使用的米、花生、芝麻,而坊間甜點常用的香草莢,則因為台灣沒有生產而不使用。

最讓大家期待的實作課,曉軒設計了簡單好上手的「米布丁」跟「米鬆餅」,讓大家動手實作,也從中認識食材的來源。在小小的吧檯空間裡,自己打蛋、調和米漿、煎鬆餅,另一邊則是耐心熬煮米布丁,當我們專注烹調眼前的食物時,料理吃起來總是特別香甜!除了自己做的點心,我們與曉軒也準備了紋鳴號的米蛋糕、宜蘭賴青松的紫米茶、米多幸福的米餅乾讓大家一起品嚐,用台灣米變化出來的各種美味讓大家驚豔不已!

  

  

短短兩小時的課程,除了讓大家認識台灣的糧食自給率、自己做米點心,也希望能鼓勵大家以後繼續多多吃米、多多煮食 。

    

 

※主婦聯盟基金會X政大烹飪社:食農四式—好煮意食堂計畫

※主婦聯盟基金會X灶腳工作室:食農六式—自煮能力者養成班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