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如何運用預防醫學生產優質肉品

您在這裡

作者
台大實習生 孫偉菁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統計:國人平均每年每人食用肉品約74公斤、蛋品約17公斤,然而觀察近年來食安事件中肉、蛋品不合格率極高與蔬果殘留農藥比率相當。畜牧 業者通常使用抗生素除了用來治療動物疾病,為了預防動物感染細菌及促進生長,也會在飼料中添加低劑量抗生素,因而導致末端消費產品殘留大量動物用藥,直接 影響消費者健康。

      這套從「產業史、飼料、屠宰、用藥、管理到參訪見學」的系列課程,整整七堂課,其實是去年底就規劃好的。當時我們即認為,瘦肉精美豬議題在社會上,必須持 續被討論,但焦點與討論的尺度應該包含更多。在共學中釐清複雜價值,從人文、倫理與環境永續思辨食安與農安,主婦與廣大支持者,將一起成為堅實夥伴、持續行動。


      

經濟動物在生長過程中難免生病,現代化飼育過程要如何預防疾病發生?要如何育出抗病多產的品種?要如何安全給藥以免產生藥物殘留的問題?這次我們請到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分所長李淑慧女士來為我們解惑。

消費大眾對台灣畜牧業者的四大錯誤迷思

  1. 豬與禽類是靠添加或注射抗生素長大的(X)

(正解:真正的抗生素其實是相當昂貴的,目前主要的藥廠都已經退出台灣。

豬隻的育成率目前已經可以到九成五,靠的不是藥物而是技術。)

  1. 內臟不能吃,有抗生素殘留(X)

(正解:殘留的機率已經愈來愈低,因為會嚴格要求停藥期不得施打抗生素。)

  1. 白肉雞長得快是因為注射賀爾蒙(X)

(正解:賀爾蒙其實非常貴且具有半衰期,通常不會只給一次,若要使用需要耗費許多的金錢,成本相當的高。雞肉中品質最棒的就屬白肉雞,因為其飼料通常吃得最好。)

  1. 打針長大的豬、雞、牛、羊、鴨、鵝等的肉會危害健康(X)

(正解:就如同人們小時候會打疫苗預防疾病一般,禽類也需要,因此若不打疫苗則容易得病死亡,目前採取預防醫學的概念來避免禽類得病。)

 

畜牧業的轉型

        目前在台灣有許多努力轉型自創品牌的優良畜牧業業者,李所長舉了她曾輔導過的幾個成功案例說明,如胡蘿蔔豬、端上國宴的雲林快樂豬甚至到自創餐飲品牌的良食究好等,這些業者擺脫了以往社會大眾對於畜牧業的形象,採用高科技來畜養豬隻,不論在養殖環境或是育種、飼料品質上都相當的用心,也都耗費了大量的心力投入在畜牧業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口碑,也打響了名號。當台灣的養豬業已經進步轉型至此,社會大眾對於養豬業的觀感與印象也應該有所改變,而非停留在過去的刻板印象之中,才能徹底去除對於養豬業的污名化。

新型豬肉生產系統

        21世紀控制疾病的方法採用了風險管理的概念,從飼養管理、衛生消毒、疫苗接種、飼料營養到藥物投予,層層的把關。新型的豬肉生產系統整合了生產醫學與預防醫學的概念,從生產系統改變,加入了動保概念以及以疫苗取代藥物的賺錢策略,提高了育成率,如此一來才能提高獲利。李所長提到,雖然種豬場疫苗打得最多,但她強調要施打疫苗的先決要件是動物必須要健康才能施打。

抗生素的迷思與使用改善方法

        李所長強調使用抗生素並沒有不好,不好的是抗生素的濫用所造成的抗藥性問題,但現在抗生素似乎有被汙名化的現象。當歐盟在1999年禁止於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卻發現治療性抗生素用量卻巨量上升,因此驟然停止含藥物飼料添加物對於養殖場影響很大,但目前市面上已有許多替代物可添加,如:精油(可以影響細菌生理作用以達到抗菌效果),並且在停藥期前使用。

目前台灣已經逐步廢除抗生素的使用,但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在管控抗生素方面應適當使用動物用抗生素,採策略性投藥以降低養殖動物疾病感染發生率,並且提高動物用抗生素抗藥性認識與理解、加強動物用抗生素使用量與抗藥性監測和研究:以落實畜牧場獸醫師抗生素處方標籤制度與雲端化、適當的使用動物用抗生素:業者正確使用抗生素與嚴格遵守停藥期、推動並輔導養殖業者執行生產履歷電子化與措施。

結論

1.生產優質肉蛋品需結合預防醫學與生物技術。

2.藥物殘留的原因—非藥物本身,而是不當使用。

3.策略性投藥遵守停藥期之規定,才能為產業及消費者贏得最大的福利。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