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療癒之旅

您在這裡

作者
文:陳慈美(本會會友、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    圖1:1992年,我和幾個基督徒環保媽媽在艋舺教會舉辦「生活環保示範教學」,希望把主婦聯盟基金會環保媽媽的教學內容,結合重視教育的教會體系。(陳慈美提供)

回家

   為邀請賴曉芬祕書長於今年世界環境日期間在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Holmes Rolston, III)的講座中分享主婦聯盟的工作,我與曉芬約在4月11日上午於辦公室見面訪談。

   我提早抵達,並四處走走。看見秘書處年輕工作人員比以前多、座位顯得更加擁擠、書架上圖書更為多樣之外,整個辦公室給人的感覺,與我1991年初加入時並沒有太多變化。

   看著這熟悉的景物,我感受到一股被療癒的暖流緩緩湧出──沒想到,已經25年了,這個家還是保持她的素樸、堅毅、積極、溫馨!腦海中浮現一幕幕往事──

 

憶往事

    記得1991年春天,當我在填寫入會資料時,一位熱心的環保媽媽突然問我:「妳是不是西門國小畢業的?」我抬頭看著她,回答說:「那是古時候的事了!」她自我介紹:「我是林貴瑛!」啊,我想起來了,她是我五年級同班同學!

    第一次參加週五環保小組的課程之後,保子媽媽熱心地邀請我加入外出宣導的行列。當時,我的 4 個孩子年齡加起來共22歲,最小的弟弟才兩歲,出門總是浩浩蕩蕩,實在不宜出去宣導。但是,我也非常希望能夠盡一份力量。

由於我是生長在第五代的基督徒家庭,和教會的關係相當深刻,立刻有個想法:結合主婦聯盟基金會環保媽媽的教學內容,透過一向重視教育的教會體系來推動,應該會遠比我自己零星地外出演講效果更好。

    於是,先和幾個基督徒環保媽媽在艋舺教會舉辦「生活環保示範教學」,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接下來,又和主日學合作,連續幾年舉辦每月一次開放社區兒童和家長參加的「環保小尖兵營」、「綠色小天使營」;並於1993年底開始,與幾位具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年輕人舉辦每個月一次的「生態與信仰讀書會」,同時出版《生態神學》月訊;更在1997年促成長老教會設立每年六月第一個星期天為「環境主日」。

    如果不是因為主婦聯盟伙伴參與和支持,這些工作就可能不會在25年前發生!

 

疼惜我們的家園

   生態學(ecology)和經濟學(economics)常被誤解是兩門互相對立的學門,但是,若回到字根 eco(家)來看,前者是研究人類之家的原理,後者則為研究人類之家的經營法則,兩者應該都是要讓人類更加認識並珍惜我們共同家園的學問。

   1987年台灣解嚴之初,「主婦聯盟」便是在一群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的婦女,決心從自己做起,來改善環境,提昇生活素質而誕生。我何其有幸,能夠在自己參與生態關懷行列之初,就從這些疼惜家園的先行者身上學習,並得到支持與協助,想到這裡,心中總是充滿感恩。

   我深深期待,所有關心台灣生態的團體,能夠像環保媽媽們一樣,以守護家園的心志來疼惜我們的生存環境。天祐台灣!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