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民下田趣——都市農夫圓夢

您在這裡

作者
文:張玉鈴(本會資深專員)

 

    都市水泥叢林中有辦法實現農耕生活嗎?近年來許多住在大城市的人都開始在住家或辦公大樓的屋頂打造綠屋頂,甚至在陽台栽植可食蔬果。一群關心台灣都市農園的志工也以「都市農耕」為題,希望透過「農耕」找回城市活力,並以可食地景代替景觀植物,嘗試在城市裡創造出友善、豐富生態的生活環境。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本會認為除了支持友善環境的生產者與店家,也應主動認識食材與作物。雖然都會區土地難覓,但我們也可從居家盆栽、綠簾子、社區空地開始,以種菜代替花草來認識作物生長過程,順道美化環境。故此,今年本會串聯文山社大、台北花木批發市場與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共同合作,在社區開設樸門農法的入門課程,邀請有興趣的社區民眾一起來參與、學習和耕作,也讓共同關心飲食和環境的朋友們能彼此看見。

得見但能用的閒置空地

    辦活動當然難不倒我們,但要在台北市找到一塊可以農耕實作的基地還真傷腦筋!本會綠食圈小組志工花了近半年時間分頭尋覓各種可使用的空地,經過多次場勘、溝通、協商與公文往返後,終於以興隆路台北花木批發市場作為上課與實作基地。

    尋找土地時我們發現:雖然大部分空地都是公有地,但公家機關可能因為怕麻煩或是對於農耕產出物流向難以管理,而極端不願意釋放出使用權利,導致有很多閒置空地無法好好利用,實在非常可惜。(註:公有土地實行農業耕作被視為有價產出行為 [ 蔬果生產 ],必須清楚交代產出物流向並嚴禁商業行為。)

檢驗這檔事 土生土長

     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都市園圃根本不適合種植可食蔬果,除了土壤來源不確定外,都市空氣中汽機車廢氣與落塵也是一大隱憂。孰不知,蘭陽平原中美麗稻田正吸收著高級別墅的家庭廢水,南部鄉野田間林立的鐵皮工廠也正在日夜污染著農田。這樣轉念一想,都市園圃、空閒土地似乎也沒比較差嘛。

    經過取得土地使用一事後,學員知道能有一塊實作土地真的很寶貴,雖然我們無法杜絕空氣等污染,但是至少要確認土質是安全無虞的,既然想要種的開心、吃的安全就應該檢驗花圃土壤。因此我們花了一堂課時間坦誠地跟學員討論,除了取得共識,更重要的是學員們想一起努力面對這問題的決心和正面態度。所以,最後我們和學員一同決定:若是土質沒問題我們就直接種蔬果,萬一有問題我們就直接面對它,一起來進行土質改良。經過採樣送驗,土壤的重金屬檢測值符合標準,我們終於能安心進行農耕實作。

以可食地景捲動社群

▲圖1:幾次揮汗實作課程中,開始吸引路過的社區民眾好奇眼光,有社區居民前來索取香草植栽,學員順便分享當日採收的蔬菜。(攝影:張玉鈴)

    幾次揮汗實作課程中,開始吸引路過的社區民眾好奇眼光,有駐足詢問的太太們、有看不慣學員錯誤使用農具而親自下場示範的退休農夫、也有造園公司員工熱心協助設計和施工。經過 2 個多月的時間,學員開始採收蔬菜,除帶回家與家人共享外,也大方地與週遭的社區居民、花木市場的攤商等分享。因為耕作,人與人間產生了更多互動;因為食物,居民與居民間有了更多新的連結。就連原本對可食地景課程提案興趣缺缺的里長,在看到學員和社區居民的投入後,也主動聯繫本會和文山社大表達社區耕種的意願和合作的可能性,期盼這股風潮能一直延續下去,並強化都市面對食物安全的韌性。

▲圖2:社區裡,有看不慣學員錯誤使用農具的退休農夫自發走過來指導正確農耕工具翻土方式。(攝影:張玉鈴)

飲食教育下一章

    本會多年來一直持續推動「飲食教育」,這些年來的倡議經驗讓我們不斷思考城市人跟農的關聯是什麼?在城市裡的人,除了透過消費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去接觸農業生產、嘗試重拾自己的食物自主權?另外,當極端氣候的影響愈來愈大的時候,我們不只要面對風災、雨災的問題,還有旱災,甚至是糧食危機。因為農作物可能會在惡劣環境下減產或者是完全無法收成!當全球都面臨這樣的糧食危機時,仰賴七成食物進口的台灣又將如何找到足夠的食物?所以看似緩慢和不起眼的居家種菜、社區閒餘空地種菜的行動,除了能讓城市人放鬆身心外,其實也是我們落實食物自主、友善對待環境及增強面對氣候變遷調適之重要行動。

▲圖3:社區舉辦活動時,有邀請居民到現場參訪園區的樸門設計工法,學員們落力介紹,順便採收蔬菜與居民分享。(攝影:張玉鈴)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