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低碳社會,為環境給力
您在這裡
在 2017-03-17 發表
跳進自己的洞,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2017年1月,我來主婦聯盟工作剛好滿3年。這3年,孩子進入青春風暴期,照理說,人母應該以親密卻不黏膩的關係,陪孩子經歷人生第二次長自我的重要階段。不料,就在第一年,先遇上318太陽花運動、418夜宿忠孝西路廢核四,喘口氣後是中秋節連假的黑心油事件……。後面事件毋須細數,因為作息已被徹底翻轉,早起6點多開始工作,夜間直到10點報社記者仍追著不放,就為明日早報幾句話。當艱難已被習慣,逐漸成為日日例行的大部分,孩子開始鎖在房內,像是遠在天邊。
工作密集有價值,但生活卻被擺在一旁。當初來主婦聯盟,不是為倡導生活實踐嗎?結果生活本身不見了,質量被掏空,很是令人難堪。然而細究,自己何苦把工作與生活硬生生切分為二?於是轉念,工作第二年寒假一過,既然要早起,索性成為日日5點摸黑起床做便當的母親,那是以飲食為橋、與孩子身體情緒重新連結的起點。接著,天龍國的自家陽台,成為甜椒青椒與番茄等茄科類的小田園。本為打造可食地景,先是迎向強颱殘存下來,又意外成為白頭翁與綠繡眼專屬小糧倉,逐步擴張成鳥群隨時嬉戲饗宴之地。在這個小自然情境中,母女重拾了風雨土、微型氣候的探索之趣,也發展人鳥間彼此想像與對話。
還有很多家內實踐的小故事:像是玻璃保鮮盒裝回來的外食點心,看起來真的好吃多了。像是提鍋買麵線美食,討論如何婉轉拒絕老闆在鍋蓋下鋪一層塑膠袋、隔絕水蒸氣好開蓋的貼心。還有還有,孩子問為什麼只幫她認購2片太陽能板?不是一人要自發自用綠電一千瓦,需要4片嗎?……
工作使生活忙亂既是常態,自己挖的深洞如此暗黑,想要兼顧多方價值,腦袋得個轉彎,把孩子帶進看似工作實為生活的實踐裡。把行為的改變,轉化成親子之間各種類型劇,以不著痕跡亦不著愁的節奏共編劇本,融入家常。
我的低碳實踐,就這麼細細瑣瑣持續了3年。行吟有情,家人一起回應生活資源運用的本質,回應自我轉變、塑造新生活風格的可能與不可能,更回應環境倫理的課題,例如陽台群鳥到訪、「來襲」到邀請住下共生的觀點轉折。浸淫在主婦聯盟,此刻終於體會自己充滿了「真主婦」的魂。就像倡議時常吶喊的:「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為低碳簡約生活路徑的創新,再努力30年
生活、生態資源與生命養育息息相關,女性見微知著,關注著環境倫理的課題,絕非因為女性天生較細心敏感、善於照顧人這類本質論觀點趨使。主婦聯盟秉持著生態女性主義的價值,今年30歲了!30年來,我們見證台灣環境與社會巨變,滋養生息的各種需要:水、空氣、土地與氣候更形惡化,這些崩解歷程的脈絡與關連,讓主婦親身體會與自然環境資源的關係更為複雜。所以,從垃圾分類做到減塑、減食物浪費,從節水、節紙再到節能節電,從無毒、吃在地到拓展綠食生活圈,基金會的議題看似一直循環迴圈,實質是不斷反思,作為生活者主體,企求在艱困的社會過程中,尋求實踐低碳生活步步解放、對話與選擇權的可能性。
過去的努力或許不夠,迎向未來,我們極需由理念、道德型的低碳倡議,轉而直視人們在家庭與社區生活的行為模式,發展可行性更高的實踐途徑,擘畫出深度低碳的具體藍圖。而對應的實踐行動方案,更需著眼於文化與社會價值系統的改變,進而有系統性的各種創新。
例如:社區能源教育基地的擴散行動,對應的策略是一般生活用電需求與行為的盤查,讓民眾從依賴市場既有規格的家電、習於付費買電的慣常路徑,翻轉為懂電的用電人,甚至是自我創能、發電的綠電生產者。「節電就是發電,人人都是發電廠」的價值,是形塑低碳經濟與生活的要角。
又如綠食圈的打造,即以食物為核心進行在地社區連結與動員,讓最低碳的生產消費、資源循環路徑,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發生。企盼公眾逐漸理解,城鄉世代互助,過程中也揭露有關運輸、廢棄處理的實際成本,迫使過去習以為常、低價取勝的買賣邏輯路徑,可以轉換軌道,促成改變。
我們知道,未來的路行路難,難於上青天。但再艱難的路也要走,無論是上坡下坡,只要目標與視野清晰,只要堅定在生活縫隙中持久行動,我們沒有任何藉口。主婦三十,綠動台灣,未來三十,生生不息!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