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飲食在台北2——在窒息的城市生活裡感受食物的美好

您在這裡

作者
鄭芷穎 / 台灣大學生農學院學生
上學期開始,生農學院學生會跟主婦聯盟合作辦了兩場大學生共煮的活動,參與者的回饋都很好,我在活動中得到不少衝擊、感動以及觀念上的逆轉。其實十分感謝主婦聯盟基金會的協助,才得以舉辦長久以來缺乏的大學生食農教育活動。參考過去年的合作經驗後,這學期的合作主題更加豐富,從惜食談到格外品、低碳料理、雜糧、種子、農產運銷等。為吸引年輕社群,除講座課程更有不少體驗活動,讓參與者可以更深刻了解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綠食小任務,尋覓生活中的惜食餐廳
 
5月19日第二次課程,在公館主婦聯盟基金會辦公室舉辦。上午場一開始,學員們分享上次課程的小作業──惜食餐廳尋寶小任務,在此項計畫中,所謂惜食餐廳指的是符合下列九項特點中三點以上者(若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主婦聯盟的網頁(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4096 )。學員們親自訪問一些餐廳後發現,台北市其實有許多餐廳有意願實踐惜食,有的本來就知曉這個概念,有的即便原先不知道,在簡單介紹之後也表示若心有餘力也很願意參與。然而問題在於,實踐過程有許多困難,例如做好廚餘分類及資源回收這一點,許多餐廳在尖峰時段客人流量較大時,便難以落實。除此之外,也有一些餐廳並不知道何謂「格外品」,即規格之外的食物,例如醜蔬果等等食材,且也不清楚可以從什麼管道購買。
 
聽說食物和農地,絕不無聊
 
 
接著我們便去水花園農夫市集(下稱水花園)親自採購中午共煮共食的食材,學員須在購買過程中與農友接觸並填寫預先設計的學習單,藉此了解到許多關於食材的小知識。例如:常見的南瓜可分為兩個品種──栗子南瓜及東昇南瓜,前者較鬆軟,果肉細緻綿密,適合煨煮或清蒸便很好吃,後者則適合熬煮成湯。此外,種植南瓜時,為預防田間老鼠偷吃,時常會架設棚架,讓南瓜藤蔓沿著棚架在高處攀延生長。對我而言,知道這些小知識並不無聊,反而激發了很多對食物乃至於生活的好奇心和熱情,原來許多不起眼的小事裡藏了很多故事和秘密!說來慚愧,這種驚訝連連的反應或許在他人眼裡會說像小孩子一樣少見多怪、又或是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但就因為生活百無聊賴,這種獲得小發現的新鮮感才更難能可貴。
 
 
採買之後大家開始分工處理食材,並按淑宇老師的指示依序放入電鍋蒸煮。電鍋開關按下去後,淑宇老師也為大家說明低碳烹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善用電鍋。原來電鍋其功率高屬於較耗能的電器用品,但若一整餐的食材能一次蒸煮完畢,便善用這些能源且節省烹煮時間。接著,每個小組都流輪分享剛剛從農友那裡得知的小知識,以及練習計算碳足跡的小活動。從實際計算中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不同運輸工具產生的碳排放量之差距,由此凸顯出選擇在地食材的重要性。
 
 
經過二十分鐘的等待,終於可以吃飯了! 由於烹煮過程沒有添加什麼調味料,讓食材本身的味道得以相互搭配,嚐起來更加清淡鮮美,對早已厭倦外食生活的我來說,是相當滿足且舒服的一餐。
 
 
 
有機農業的出口:小農團結,人們與小農站在一起
 
在我們午餐的時候,主婦聯盟邀請了台灣文化探索協會秘書長黃俊誠來分享其協同經營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的故事,而他的分享更非常觸動我。黃秘書長提到有一次,水花園中有位小農承租田地並開始有機耕種後,地主發現有利可圖便將農田收回去,這位佃農突然沒了農田,只好重新租地、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整地,並花了至少三個月的時間申請有機認證。黃秘書長說當時他也很苦惱,因為這是水花園第一次出現沒有有機認證的農夫,是不是該請他離開?但經過慎重考慮之後,他下定決心要陪伴這位小農度過生命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我這時候叫他離開等於在他後面插一刀,他就回頭弄慣行(慣行農法)了!農夫市集不保護我們農夫,只認那張紙,這樣對嗎?」黃秘書長也說,就像最近剛來臺演講的印度生態女性主義學者──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所說:「有機農業的精神在於有機農夫(而非證書),土壤代表未來,照顧好土壤,就是照顧好未來。」這句話道出其多年來經營農夫市集的感想,若農夫替人們照顧土地,那我們能做的就是和他站在一起、協助他,消費者也可以用消費去支持,團結才能使人們真正脫離化學農業。
 
三個多月後的今天(5/19),有機認證終於下來了,黃秘書長說:「我們早上才很開心地一起歡呼,真的很感動!」
 
米食,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下午的活動則是介紹「米食」,邀請到的講師是好楓戶的青農,同時也是主婦聯盟基金會志工講師黃昭儀來分享,從環保、文化的角度談米食。吃米之所以能夠抗暖化,其實主要關鍵也是在於「碳足跡」。意即,世界各地因氣候不同,所生產之糧食作物也不同,例如歐陸種小麥,東亞、東南亞種稻米,中南美洲以玉米為主。也因此,在臺灣多吃米便是支持在地生產的作物,降低碳排放量,對抗地球暖化。
 
   
 
除了環保上的意義,米食作為亞洲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食農教育所強調的,食物連結文化,與人們的生活、認同及情感息息相關。我們在課程裡認識到生活中常吃到的四種稻米:梗米(蓬萊米)、秈米(在來米)、梗糯(圓糯)、秈糯(長糯),以及人們通常用其製作何種臺灣特有的米食料理,例如蘿蔔糕通常是用秈米製作,因其口感較硬、不具黏性,而麻糬、湯圓、粽子等等,則很常以梗糯作為食材,口感較Q彈且具有黏性。講師甚至讓學員矇眼試吃這四種不同的稻米並猜猜看各自為哪一種米,這樣的體驗很新鮮,也幫助我們對不同種米的口感更印象深刻。最後,昭儀老師和主婦聯盟的志工帶著大家現搗麻糬,現搗現吃的真的跟平常買到的口感和味道相差很遠。而且,我們更嘗試用不同的米來做麻糬,口感也是大大不同,非常有趣。
 
我一直都很喜歡主婦聯盟基金會舉辦的活動,這種寓教於樂的型態讓現場氛圍,有一種平淡而滿足、深入人心的感動。從認識食材、碰觸及烹調食材,到品嚐的過程裡,有很多事情不知不覺地改變了。講說分享和體驗的結合,幫助我們揮別了過去持有的迷思,漸漸發現落實低碳生活、邁向生態農業或許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懷著各自不同的關懷聚集到這裡,相互認識、分享、一起學習,也許未來還會攜手實踐某些共同認同的價值。總而言之,主婦聯盟是充滿活力跟熱情的地方,而且不是那種過度亢奮的熱情,藉此得以讓我在窒息的生活裡獲得喘息的片刻,且更深刻感受到農業不僅與環保、健康息息相關,更與人們的生活、心靈緊密相連,這也是食農教育所要傳達的精神之一。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