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飲食在台北1 ——食物有意思

您在這裡

作者
李柏寬 / 台灣大學生農學院學生
「綠色飲食在台北」系列課程,第一場課程在5月5日於主婦聯盟基金會舉辦。本日的活動分為上午場與下午場,上午主要讓學員們互相認識、分享參與課程的動機,並簡介主婦聯盟基金會長期以來推動「綠色飲食」的理念。下午則針對「食物浪費」議題進行討論,並與格外有意思團隊合作,帶來格外品的創意創作活動,讓學員更加了解格外品的來源以及其多元的用途。
 
志同道合,從食物不浪費為綠色飲食發聲
上午場的活動,首先由學員們互相認識。參與課程的學員,縱然背景各異、橫跨不同年齡層,但許多人過去都有不少參與永續、環保運動的經驗,或甚至是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合作社長期以來的參與者與消費者,不少學員都表示,非常希望能透過這次的活動,認識更多可以一起推動相關議題的夥伴。
 
下午的活動主婦聯盟基金會資深專員寶莉帶領我們討論了「食物浪費」的來源、成因,以及這些廚餘的處理方式。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食物浪費不僅只是「浪費」本身,包含其後續廚餘燃燒處理,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以及食物全球分配的不均衡,都是相當值得我們關心的課題。
 
為了讓學員更加了解食物浪費的發生原因,活動也讓學員透過海報的方式,設想一顆水果「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透過學員們的互動討論,更深入了解食物浪費可能會在哪些環節。在活動過程中,學員們也發現,食物的生產流程比我們想像得更為複雜,從生產、運輸、加工、販售都是浪費的來源;同時,在大家不斷把便條紙貼上海報,來加深、加廣食物的生產鏈時,我們也從中發現了這些食物生產的歷程中,仰賴的是各式各樣不同職業和工作者的努力。透過這種方式,也讓學員們更懂得「珍惜」食物的得來不易。
 
格外的意思,翻轉我們對美的想像
 
而下一階段格外品的認識與創作活動,也顛覆了我們對於農產品的想像。在過去,或許很多人會誤以為,農產品的大小或是形狀大多非常一致;但格外有意思的共同創辦人妤馨表示,在真實的農業現場,其實有非常大量與標準規格不合的產品,直接在農田間搗毀成肥料,而根本沒有採收。這也讓我深刻反思食物的工業化與規格化下的食物浪費問題,其實與整體市場是否願意收購這類產品有關,因此食物浪費的發生的地點,不只出現在消費端,也同時包含生產端。
 
 
此外,妤馨帶來的「格外品」,也顛覆了大家的想像。過去,我其實以為格外品通常是長相特別「奇異」的產品,但這次講者所帶來的格外品小黃瓜,事實上其形狀和一般品並沒有太多不同,甚至難以分辨其中的差異。這些小黃瓜之所以成為格外品,只是因為其規格稍大或稍小了一點。這也使我理解:格外品不只是蔬果「醜」而讓人們不願意購買,甚至連蔬果「大」或「小」,也都是浪費的來源之一!
 
活動接近尾聲時,我們也跟著格外有意思的夥伴運用格外品製作創意料理,以及用格外品蔬菜製作胸花,讓大家理解格外品也有多元的用途。大家發揮創意,弄出各式各樣的擺盤和胸花款式,全情投入其中。
 
 
 
讓學習化為日常生活實踐的動力
課程結束前,寶莉也出了一個小作業,讓大家找出生活周遭的「惜食餐廳」,並希望學員親自與餐廳推廣這些理念,讓更多人在生活中,去警覺「食物浪費」問題的嚴重性。這天的課程也同時向學員們傳遞了一個觀念:農產品的好壞,並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劃分,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產品更為多元的價值!相信透過這天活動的互動和參與,參與者都能讓對於食物與農業議題,有更深、更廣的認識。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