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飲食的意涵:傳統與文化/農村綠學苑培訓營-花蓮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婉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主任

農村綠學苑培訓營要讓農會與農業推廣相關夥伴更瞭解飲食與環境的關係,實踐綠色生活,因此安排「綠色飲食的意涵:傳統與文化」課程,邀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講師王巧溱女士,從自身經驗與對食物的感悟,來談飲食、環境與文化的多元性,啟發培訓學員也從自家的餐桌開始思考更多食物的故事。


王巧溱講師


遠從清代就存在的外來種蔬菜高麗菜,到今日已經成為台灣家庭不可或缺的日常菜色,如果沒有沿著歷史脈絡爬梳,我們根本不會知道原來高麗菜是從歐洲引進台灣栽種,甚且誤
以為它就是本土產物。

了解食物的「源頭」,一則是明白台灣的食物歷史,豐富對食物的知覺,但同時,食物史背後的意涵,也包括地方產業更迭與變化。


王巧溱講師授課情形

巧溱老師透過麻薏,述說大台中地區過去作為最重要的麻生產區,從種植、生產、取料、製作成麻繩等成品,為了使原料能運用到極致,「麻薏」這項特殊的地方美食於焉誕生。

或許,現在對生活在大台中地區的民眾而言,麻薏更像是地方文化的在地味道,但對於麻薏曾經代表台灣重要的麻產業興盛與衰敗的過程,卻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被遺忘。

更如高麗菜,這項「外來種」食材融入台灣生活中,到了冬季盛產時,不只牽動農民的愛很情仇,也牽動各個家庭的心。巧溱老師示範做工精緻的高麗菜飯,帶領參與的夥伴一起領略高麗菜飯的美味,同時鼓勵農業夥伴配合甘藍菜登記制度,從源頭開始,避免每年高麗菜崩盤。

食物的厲害之處,也在於此。多數人對於家鄉味的懷念會留在心頭,但對於地方產業的變化與食物之間的關係所知卻有限,台灣有很多地方的傳統美食誕生與地方產業有很深遠的關係,這些豐富的故事都需要藉由在各地的農會夥伴帶給城市消費者。

 

環教資訊類別